说到这个高山7,前几天在门店碰到销售。正聊着,客户打断:你们这个预售价还真给力,好像价格比我预想得还低。那销售笑了:是啊,咱们这车走的还是性价比路线,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不能太贵。我当时有点儿奇怪,怎么这价格能这么走心呢?心里想,厂家是真出血还是别有用意?
估算一下——你说28.98万出的货,在同价位的MPV里,空间都差不多,但高山7有得房率61.1%,这个数字让我印象深刻。实际用空间比值少一点的,坐满三排后,要么就得折腾座椅,要么就得挤一挤(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高山7靠灵活布局,看着挺讲究——特别是二三排都能灵活组合。
我还在想:这么大的车,才28万多,这其实暗示了长城在供应链上压价谈判的厉害程度。就像我修车时,供应商吐槽一套用料贵还不敢涨价,长城能压下来,才剩这点价格。和进口车比,轴距放大到3085mm,车长就5050mm,那得用多少高强度钢?说到这里,突然又想,明明用料挺讲究的,安全还得可靠——81.96%的高比重超高强钢,能不贵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要是这车还真能实现172公里纯电续航,估算每公里电费1毛一公里的电,百公里电费只有11块左右。这个数字,要比我之前自驾的燃油车10块钱一公里,省得多。续航能不能真达到?毕竟,工信部数据和实际感受不一定一样。
对比一下,比昂科威的标配,空间也不错但没得那么讲究灵活性,价格都差不多。昂科威要么空间穿帮,要么配置少。单纯看配置的话,高山7支持激光雷达、Coffee Pilot Ultra智能辅助,自动泊车,简直像给自驾游装上了智脑。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厂家精准打击同级别对手的手段?我倒是觉得,配置堆得太满,也得考虑软件稳定性跟得上,别出现卡顿或者把戏闲不到位。
你们猜,新车的动态表现会怎么?我一直存疑,这么大的车,零百加速5.7秒会不会容易偏离家庭取向?我觉得不能光靠数字。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挺打动我:这车的转弯半径才5.6米,可访问难开难停的中大型车痛点。这个数字在这级别的车型里,算是偏灵敏的。心想,如果城市狭窄地段,开起来比我想象中还顺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问题来了,这车空间够不够照顾全家出行?毕竟,短途通勤够用,长途还得考虑续航、充电方便。你觉得吧,172公里纯电续航,够日常,甚至一周不用充电。这是不是说明,长城在新能源车的续航选项上,也算做足了面子工程?还是纯粹为了抢眼球?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琢磨:为什么预售价能压到那么合理?是不是为了抢市场逼出来的策略?以往长城的价格总让人觉得还好不是便宜的,但这次差不多把家用MPV的天花板给踩了个稳稳的。你说未来呢,能不能搞出更狠的价格,把别的车都打成仰望的星?
别忘了我是不是对价格太敏感了?毕竟,很多人会觉得,国产车不一定能做到安全和空间兼顾,但高山7仿佛给了我一个硬核印象,安全用料、测试数据都挺到位。
我还想,那些价格反应线,除了配置技术外,是不是也和研发、供应链管理密不可分?比喻一下,供应链就像我妈做菜,料都得商量、谈判得好,才能沾点儿油水。长城能在价格上让给消费者的空间,靠的就是这场博弈。
你们觉得,预售价格那么低,后续会不会涨?真涨了,消费者还会买账吗?
说到这我突然想:这么看,厂家是不是也在用价格战作为市场试金石?
再说制动、悬挂、甚至灯光配置,都是精打细算出来的。怀疑有点苛刻,但觉得厂商会不会也在压成本做的太多?毕竟,安全和品质,哪能只看数字,毕竟用料再好,没有质量把控,都是白搭。
结尾我想,装满了自驾装备的高山7,配上这个价格和丰富配置,是不是让人感觉,国产车里头的性价比王者要开始反击了?你觉得,未来的家庭MPV会朝哪个方向走?就是那个小细节:你看过自己后视镜边上的电线没有?我觉得那微小的线条,可能在车里代表着可能,也代表着未来的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