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展厅永远不缺激情。但这一天,展馆里的光照似乎精准打在一组刚刚揭晓的追觅汽车首款车型官图上。聚光灯热情洋溢,冷静下来的倒是我。对开门设计在侧身拉开了漂亮的弧线,传统B柱被“隐藏式设计”取而代之,车体两侧一览无遗,像舞女撑开的裙角,惹人多看两眼。如果你站得够近,能闻到些新塑料和金属的味道。但更刺激嗅觉的,其实还是网友们的评论:“这像不像布加迪?”“长这样也敢上!”。每个人都是侦探,刀法都带着点火气。
如果我是第一次进展馆的路人,搁在这里,我的第一反应八成不是惊艳,而是:“这车怎么长得这么眼熟?”你别说,门把手的弧度、前脸那一抹“门洞”进气格栅、侧面整洁顺滑的肌理,再加上一个大到夸张的导风槽——靠得近些,我甚至会下意识低声念出三个字母的品牌名,只差背后多几年历史。
追觅汽车是个新玩家,背景板却一点不土。本地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一套流程,三地联动,炒的不是冷饭。对外界来说,这种模式挺有新鲜感:在巴黎银行背书下选址德国,离特斯拉柏林工厂不远,计划先在美国CES展露脸,最后2027年量产。棋盘摆好的时候,大家似乎都觉得自己冲的不是新车,而是“国际范儿”。至于这点是不是加分项,仁者见仁,讲理讲证据。
说到底,跑车造型像谁,这事儿根本不新鲜。无论是布加迪、法拉利还是兰博基尼,几乎所有“超跑风格”都逃不过两个现象:空气动力学决定一切,工程师笔下没多少浪漫。相似的肌肉线条、前脸的杀气、封闭式格栅和“肌肉筋线”,其实是风阻和结构强度推出来的,不是设计师“一时兴起”的腔调。如果没点家族化标识,你分辨出是谁家的孩子也不容易——就比如灯光矩阵,下方硕大的导风槽,这类结构你见过一次,就有了既视感。
2000MPa航天级热气胀钢,听起来吓人。航空航天用的材料拿来造车,颇有种用屠龙刀剁洋葱的荒诞。车身扭转刚度大于45000N·m/d,对于极限操作党来说,这强度够用来撞车队旗杆了。官方“无序对开系统”,好像暗示你随时可以客串阿斯顿·马丁的大门操作员。B柱隐藏式设计,从技术角度说,是对结构强度和侧撞安全性的双重考验。只不过,平心而论,设计再酷炫,真遇上现实测试,分就不一定考得高。有些东西,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经验,补不回来。
关于网友的质疑,我其实并不意外。汽车造型同质化不是一天两天。勒芒赛道上,风洞实验里,人类已经用八十年反复证明:追求低风阻和高速度的外形,出路极其有限。设计师能玩花的空间,常常被工程师束缚;市场需要独特标签,工程师追求功能极致。结果谁赢?大多数时候,是“看起来都差不多”的结果优先。偶尔有不一样的层次分明、开合有度,那背后其实都是反复试错,无数遍数据推敲的痕迹。
用黑色幽默讲,“像布加迪”这顶帽子,不同厂家相互传递,如同开了个造型套娃的玩笑。想脱帽,得等到哪个车真跑出成绩单,不打草稿地来一场正儿八经的碰撞测试、实际体验。否则,早晚有一天,网友们会怀疑,“审美内卷”是不是车企的集体癔症?
汽车圈里,“一切都是剽窃”的论调太简单了点。要真抄,也该先抄抄别家的底盘调校、可靠性和售后服务。外型好看又如何?皮囊漂亮,筋骨中看不中用,也就是把新瓶设计得像老酒,却没老酒那股劲儿。不如干脆开诚布公,大家都往相似风格迈,最后比拼的,不过是谁能让“既视感”转化为品牌记忆,谁能从这条千人一面的路上杀出个性。
再说个行内现实,无论设计师画了多少威风凌凌的图纸,首台量产出来,十有八九还得因法规、成本、供应商工艺不情愿地魔改几轮。顶部“门洞”格栅终归被堵死,导风槽大小可能为儿童安全妥协,“硬得像铁”的材料,进了量产,可能软绵绵变成了“铁皮”。到时候,网友还认不认得出来,尚未可知。
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值得尊重。想靠一辆“模仿感”很强的新车开启全球市场,不是没前例。说不定几年后,这款车会用实际表现刷新大家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刻板印象。也许多年后,我们评论“颠覆”与“借鉴”,会不再简简单单地用形似论英雄。
回头说,这个时代究竟还能不能诞生“不撞脸”的新车?是工程师的手腕有限,还是消费者的胃口养刁?行业自带滤镜,我们常常分不清哪个才是真问题,就像无序对开的车门,越是特立独行,收起来却还是一组标准铰链。任何创新、模仿,到头来都要用市场和口碑证明。至于这款追觅新车,是真有实力,还是又一个流量泡沫——或许只有等到它真的在柏林、拉斯维加斯和你家楼下红绿灯下跑起来,才能揭晓吧。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灵魂的模仿只是影子。”但说到底,影子与实体,有时不过是灯换个角度,人走个弯道。你会被类似的外观吸引,还是更在乎骨子里的创新——你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