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外,几名车主举着“品控翻车,退钱!”的标语,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这距离雷军高调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才过去不到半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如今却因车门异响、车机卡顿、续航虚标等问题频频登上投诉榜。手机巨头跨界造车的光环,正在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第一幕:高调入场与“米粉”狂欢 2023年底,小米SU7的发布会堪称科技圈春晚。雷军穿着标志性的牛仔裤和白衬衫,对着镜头喊出“媲美保时捷”时,直播间弹幕瞬间被“1999交个朋友”刷屏。预售24小时订单破10万台的战绩,似乎印证了小米从手机到汽车的“无缝跨界”。网友调侃:“雷总连造车都搞性价比,特斯拉该慌了!”
但狂欢背后早有隐忧。行业分析师李楠曾公开质疑:“手机迭代周期是1年,汽车是5年。小米用互联网速度搞制造业,真的行得通?”果然,首批交付车辆很快暴露问题:有车主发现车门密封条脱落,雨天漏水;车机系统在零下10℃频繁死机;官方标称700公里的续航,实际只能跑500公里。一位深圳车主在论坛吐槽:“开小米汽车出门,得随身带充电宝?”
第二幕:供应链的“暗雷”与代工困局 质量问题背后,是小米汽车供应链的先天不足。与传统车企自建工厂不同,小米选择与北汽合作代工。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师透露:“北汽新能源的生产线原本良品率就不高,突然承接小米的订单,工人三班倒都忙不过来。”更棘手的是电池供应——为压缩成本,小米同时采购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的电池,但两家电芯性能差异导致续航表现参差不齐。
对比华为问界、蔚来等品牌,小米的品控短板尤为明显。问界M7上市前完成超300万公里路测,而小米SU7的路测数据至今未完整公开。汽车博主“老司机”实测发现,SU7的底盘调校偏硬,过减速带时“颠得手机都能飞起来”。网友戏称:“雷军说对标保时捷,原来是指颠簸感。”
第三幕:信任危机与“米粉”倒戈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忠实用户的倒戈。数码圈KOL“科技老王”曾力挺小米,却在视频里展示车门关不严的故障:“我买了20款小米产品,这次真忍不了。”微博话题#小米汽车翻车#阅读量破3亿,评论区挤满退订留言。一位预订用户苦笑:“手机重启能解决99%的问题,汽车总不能靠重启吧?”
面对舆论风暴,小米官方回应将“全力优化售后服务”,但未提及具体补偿方案。业内人士指出,汽车召回成本远超手机维修,若大规模处理质量问题,小米2024年财报恐怕要“见红”。更微妙的是,竞争对手正在趁虚而入:蔚来推出“小米车主置换补贴”,极氪官微直接玩梗:“我们的车门,一次就能关上。”
尾声:跨界造车的“学费”该谁买单? 回头看雷军那句“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如今显得格外沉重。手机厂商造车的逻辑本是生态协同,但汽车行业的容错率几乎为零。当车主们发现,所谓的“智能科技”连基础品控都做不到,情怀还能支撑多久?知乎上一条高赞回答扎心又真实:“小米教会我们性价比,也教会我们——有些钱,不能省。”
或许小米汽车还有翻盘机会,但下一个路口,消费者是否愿意继续陪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