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

三菱退场,外资哀鸣,中国汽车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2025年7月22日,日本三菱汽车宣布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与“航天三菱”的合资也画上句号。时间回到1973年,三菱首次进入中国,半个世纪后,只剩下一声叹息与挥手作别。对于外资品牌,这不是孤例,而是一场“集体滑坡”的缩影。三菱的故事,正是中国汽车产业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注脚。

三菱曾何等风光?上世纪90年代,三菱发动机几乎成了国产车企的标配,市占率一度接近三成。2012年,三菱与广汽合资造整车,2018年达到销量巅峰,14.4万辆,靠一款“欧蓝德”撑起七成江山。但短短几年后,市场风向突变:2019年13.3万辆,四年后只剩3.36万辆,跌去近八成。2023年,广汽三菱资不抵债,净资产-14亿,“自愿退场”已成不得不为。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表面原因是“转型没跟上+新能源冲击”,但细究其里,是中国车市玩家身份大换班的必然。三菱败退,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并不是单独的三菱之殇。广汽菲克破产、雷诺落荒而逃、铃木关厂……昔日夹道欢迎的外资大佬们,眼下排队退场,难怪有人感叹:外资在中国,输得体无完肤。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外资躺平被“降维打击”的群像崩溃。过去中国车市是外资“收租地”,凭品牌加价,靠技术吃饭。但新能源时代,故事彻底换了角色。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破千万,占全球六成,还出口到欧洲、拉美。谁还在苦哈哈卖油车,谁就像用大哥大打电话,举世皆笑。

三菱擅长的是发动机,中国却把内燃机升级成了“教科书案例”。就在三菱官宣退出当天,中国又一台热效率48%的发动机下线。要知道,国际大厂丰田那台引以为傲的TNGA发动机热效率是41%,中国的高热效发动机,意味着油耗、能耗、环保全领域超越,拿下行业“天花板”。谁说国产只能“逆向抄袭”?这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联动。中国车企不再是跟跑者,而是少数几家能整合发动机、变速箱、电控全栈技术的“领头羊”。

更要命的问题在于,外资品牌赖以生存的“合资+信任”模式,已被中国市场无情抛弃。新一代消费者不再迷信洋货,他们更在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补能效率和能不能让手机一秒互联。这才是真正的“用户革命”。新能源车卷到10万元,国产吊打外资;OTA和智能辅助一样升级,合资品牌还在“刹车灯能亮”。你拿什么赢?消费者用脚投票:买回家用得爽就是王道。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合资盛世一去不复返,仅仅是市场的事吗?未必。算算一台新能源车背后,有多少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密码”?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算法、整车OTA……国产供应链全打通。要命的是,日本名企也得用中国配套。比如,丰田新款SUV的电驱电机,99%中国制造,传统强国也只能“俯首称臣”。产业升级不是喊口号,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话语权大幅提升的实锤铁证。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谁来中国就能赚大钱的“投名状”,竞争拼的是谁能完全融入、完全本土化,把用户思维做到极致。光说自己是世界500强、百年传统制造巨头,没有“科技快车”和产业链优势,最后只有被倒闭、被边缘的命。正如丰田亚洲区负责人所言,“不真正本地化,别想在中国混。”

三菱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意味着自信科技大国的崛起。从依赖合资到自主创新,从被技术“卡脖子”到引领发动机热效率“世界纪录”,中国车企正在用技术和市场两把锤子重塑全球汽车版图,演绎属于自己的《速度与激情》。以后讲中国制造,别再只是“质优价廉”,而是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谁会是下一个三菱?还没离开的外资品牌,或许早已思考这个问题。送别三菱,是向过去时代致敬,也是宣告中国汽车新时代到来。未来,谁能适应中国速度、市场逻辑和技术跃迁,谁才有资格留下来。否则,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早晚。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三菱退出,外资品牌退场,中国汽车迎新机遇-有驾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