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

韩国媒体总爱自夸自家车企牛气冲天,可一说到中国市场,就得叹气。2023年2月,《每日经济》那篇报道直戳痛点:现代起亚全球卖了723万辆,稳坐第三把交椅,甩开雷诺日产和Stellantis一大截。

可在中国呢?俩品牌加起来才35万辆,勉强够大众和丰田塞牙缝的。这问题搁谁身上都得挠头,德国车日系车照样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凭啥韩国车就卡壳了?说到底,这不光是销量数字的事儿,还牵扯品牌积累、地缘风波和市场变迁。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韩国车全球卖疯了,中国市场却成了软肋

先说说韩国车企的家底,现代起亚这对兄弟确实有两把刷子。2023年,它们俩总销量723万辆,现代卖了414万辆,起亚309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想想看,丰田1040万辆,大众830万辆,韩国车硬是挤到第三,超了雷诺日产联盟的625万辆和Stellantis的605万辆。这成绩不是吹的,靠的是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拉动,美国那边SUV热卖,欧洲电动车转型也赶上趟儿。

现代的IONIQ系列,起亚的EV6,这些电动款式出口量蹭蹭上涨,2024年全球销量持平在723万辆,虽然没大涨,但利润率稳住,经营利润超7万亿韩元。韩国媒体老拿这个自豪,说自家车企从二流变一流,技术上不输谁。

可一转到中国市场,画风就变了。2023年,现代在中国卖了26万辆,起亚9万辆,总共35万辆,跟巅峰期比,简直天差地别。2016年那会儿,现代113万辆,起亚65万辆,俩品牌加起来近180万辆,市场份额一度超7%。

如今呢?份额跌到1%都不到,2024年第一季度更惨,韩系车总销量9.4万辆,同比降39%。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这些合资厂,产能利用率低得可怜,好多生产线闲置,工人调岗成常态。韩国车企高管私下抱怨,中国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丢了这里,全球第三的帽子戴着也别扭。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加市场规律,韩国车企自己也承认,宣传没跟上,产品迭代慢了半拍。中国消费者挑剔,电动化浪潮一来,韩国车还搁那儿推油改电的半吊子货,难怪被甩在身后。

2024年全年,现代起亚海外销量598万辆,占总销七成多,但中国贡献微乎其微。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卖了140万辆,欧洲110万辆,韩国本土才125万辆。

中国这块儿,曾经是增长引擎,现在倒成拖后腿的。韩国媒体分析,问题出在供应链和本地化上。现代起亚太依赖韩国零部件,成本高企,北京现代跟北汽闹过几次,供应商利润太厚,合资方吃亏。

结果呢?车价居高不下,性价比输给本土品牌。2025年目标定在739万辆,增长2%,但中国部分预期只涨到40万辆出头,高管们心里没底。全球风光无限,可中国这软肋不补,韩国车企的野心就得打折。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萨德风波一锤定音,韩国车从天堂跌落地狱

要说韩国车在中国栽跟头,非提2017年的萨德事件不可。这事儿说白了,就是韩国政府在星州高尔夫球场部署美国THAAD反导系统,本意是防北韩导弹,实际却戳中了中韩关系的痛点。中国视之为破坏地区战略平衡,民间情绪一下炸锅,抵制韩国货从化妆品到汽车,全线开火。

现代起亚首当其冲,2017年3月销量就腰斩,6月更暴跌64%和62%,全年总销量从2016年的180万辆缩水到120万辆。北京街头4S店门可罗雀,订单锐减,经销商哭天抢地。韩国媒体当时报道,整个产业界战战兢兢,流通业火势蔓延到制造端。

从那以后,韩国车就没缓过劲来。2018年销量继续滑坡,到2020年疫情一闹,更雪上加霜。萨德部署后,中韩关系虽有修复,但消费者记忆犹新,买车时总多想一层。

韩国车企试过降价促销,推新款拉销量,可品牌形象伤了元气,难翻身。现代起亚高管后来反思,事件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中国占它们海外销量的20%以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全盘皆输。

相比日本车,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后,日系车销量也跌了,但日本车企早有本土化布局,一汽丰田广汽本田这些厂子根深蒂固,很快就回血。韩国车呢?合资时间短,网点少,起亚尤其惨,2023年排名49位,网点覆盖率低,维修不便,消费者自然绕道。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这风波不光是销量下滑,还连锁反应到供应链。韩国零部件商利润高,合资厂叫苦,北京现代多次要求压价,结果供应商不让步,生产成本居高。

2024年,现代甚至卖掉重庆工厂,收缩产能,只剩北京和长春两厂。起亚的东风悦达起亚,也在盐城苦苦支撑,2024年卖了24.8万辆,勉强增28%,但整体份额还是1%不到。

韩国媒体直言,萨德是转折点,从此韩国车丢了“国家溢价”。日本车有可靠标签,德国车有科技范儿,韩国车呢?性价比高是高,可一遇事儿,就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事件过去八年,销量还没回2016年一半,这教训够韩国车企喝一壶的。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德日车在中国如鱼得水,韩国车学不来这套路

德国和日本车在中国市场稳如泰山,大众2023年卖299万辆,丰田202万辆,这数字搁韩国车企眼里,羡慕得牙痒。凭啥?说到底,是品牌积累和战略眼光。

德国车靠多品牌战略,大众、奥迪、斯柯达全线覆盖,上汽大众119万辆,一汽大众100万辆,即便2023年降12%和3%,也稳超百万。奥迪卖64万辆,进口德国货高端大气,保时捷9.4万辆,宾利4100辆,这些拉动整体。

丰田呢?广汽一汽各百万辆,雷克萨斯18万辆,靠可靠口碑和混动技术,抗住电动潮。日系车本田137万辆,日产80万辆,英菲尼迪讴歌高端辅助,雷诺日产联盟在中国销量是韩国车的两倍。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韩国车学不来这套,一来品牌溢价弱。德日车有百年积淀,日本车“省油耐用”,德国车“操控科技”,韩国车呢?起步晚,1967年现代才造车,起亚更晚,消费者总觉得是“山寨版日系”。

二来,本土化深度不够。大众和丰田合资早,厂子遍地,零部件本地采购,成本低,响应快。2002年韩国车合资虽有北京现代投产,但供应链还绑韩国,汇率波动一闹,价格就乱。起亚网点少,2023年销量9万辆,排名垫底,经销商叫苦不迭。

三来,产品节奏跟不上。中国市场电动化飞起,2023年比亚迪160万辆,增122%,吉利143万辆,长安187万辆,这些本土车价低续航长,韩国车推的EV系列虽有,但充电兼容性和软件生态弱,卖不动。

韩国媒体吐槽,德日车有“国家标签”,日本车经钓鱼岛风波后,靠产品迭代回血,韩国车萨德后却卡壳。2024年,大众和丰田份额稳8%和6%,韩国车不足1%。

德日车早布局新能源,上汽大众推ID系列,一汽丰田混动热卖,韩国车呢?2024年才追加电动投入,1.88亿韩元升级生产线,晚了半拍。消费者买车不光看马力,还看售后和服务,德日车网点密,保养便宜,韩国车这块儿总差口气。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本土车卷王时代,韩国车夹缝求生路漫漫

中国汽车市场变天了,本土车崛起如狼群,韩国车被挤到墙角。比亚迪2023年160万辆,2024年更猛,电动车订单爆棚,充电桩遍地,价格战打得火热。吉利销量143万辆,增8%,长安187万辆,这些车企不光卖车,还搞生态,手机车机联动,OTA升级勤快。

韩国车呢?产品老化,设计跟不上潮流,现代 Sonata 换代慢,起亚 K5 内饰塑料感强,消费者吐槽“廉价”。2024年,韩系车份额连续六年滑,从2020年的3.8%到不足1%,第一季度9.4万辆,降39%。

韩国车企开始调整,2024年现代卖重庆厂,专注北京长春,起亚靠东风悦达卖24.8万辆,增28%。全球战略转向北美,2025年目标739万辆,中国只盼40万辆。推EV5电动车出口,氢燃料车XCIENT海外卖,但中国本地化还得磨。

韩国媒体说,中国是不能丢的市场,追加电动投入,建AI研究中心上海,但路子窄。2025年上海车展,现代起亚集体缺席,韩媒报道像撤退信号,市场份额继续缩。相比,福特28万辆,Stellantis7万辆,韩国车若不扭转,就得步后尘。

韩媒质疑:德日车都行,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韩国车赶上中国车“内卷”了。本土车供应链短,响应快,价格亲民,韩国车成本高,迭代慢。萨德余波加本土崛起,双重夹击下,韩国车得从头学。

品牌重塑不容易,产品升级得加速,网点扩张不能拖。2025年全球第三稳得住,但中国这块儿,韩国车企得加把劲儿,不然真成“全球牛,中国牛”的尴尬。未来咋样?看他们怎么破局,但眼下,这问题还悬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