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L EV高速智驾实测:表现优秀,细节仍需优化

现在买车,特别是买咱们国产的新能源车,很多人都绕不开一个词:智能驾驶。

听起来特别高科技,好像电影里的未来世界一下子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东西到底好不好用?

汉L EV高速智驾实测:表现优秀,细节仍需优化-有驾

是真能帮我们开车,还是个花里胡哨的摆设?

最近,一位刚提了比亚迪汉L EV才三周的车主,就用一场长达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实战”,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答案。

这位车主在高速上,有差不多99%的路都是让车子自己开的,他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确实好用,但有时候也挺让人着急的,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变得更“聪明”才行。

这篇体验分享,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今天咱们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咱们先说说让人竖大拇指的地方。

这位车主特别提到了夜间开高速的体验,用他的话说,晚上让车子自己开,比他亲自上阵还要稳当。

这一点,相信所有跑过长途夜路的朋友都会深有感触。

晚上开车,视线不好,人又容易犯困,精神得时刻紧绷着,几个小时下来真是身心俱疲。

而汉L EV的这套智驾系统,这时候就显现出了它作为机器的巨大优势。

它不像人眼,在黑暗中会看不清。

车辆上装配的各种摄像头和雷达,就像是给车子安上了一双“火眼金睛”和“顺风耳”,它们不分白天黑夜,能持续不断地精确感知前方路况、车辆距离和车道线的位置。

电脑控制着方向盘和电门,那种平稳线性的操作,是绝大多数疲惫状态下的人类驾驶员很难做到的。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还特别“靠谱”,在正常行驶中基本不会无缘无故地“撂挑子”不干了,这种稳定性给驾驶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可以说,在夜间高速这种相对单一的场景下,优秀的智能驾驶系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展现出了超越普通人驾驶能力的潜力。

这背后,离不开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车企,基于我们国家复杂的路况收集海量数据,不断对算法进行打磨和优化的努力。

但是,夸完了优点,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看看问题。

这套系统在某些复杂情况下,就显得有点“一根筋”,不够灵活了。

汉L EV高速智驾实测:表现优秀,细节仍需优化-有驾

车主提到的一个场景就特别有代表性。

想象一下,你在高速最左边的快车道上开得好好的,前面有几台小车,速度慢了下来,你想从右边超过去。

这时候,智驾系统看了一眼右边的车道,觉得挺空旷,没问题,于是就开始执行变道超车的指令。

可问题是,它的“视力”还有点受限,没能看到更远处,被前方那几台小车挡住视线的一辆大货车。

结果,车子刚变过去一半,系统才猛然发现:“哎呀,前面有个大家伙!”于是,它的安全程序立刻启动,赶紧又想往左边原来的车道并回去。

到这里,还算是正常的避险反应。

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车主觉得这个操作太危险,手动取消了变道指令后,这套“耿直”的系统在短短两秒钟后,居然又一次尝试往右边变道。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暴露了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的一个普遍难题:感知范围和决策逻辑的脱节。

它的传感器可能无法“看穿”前方车辆,对被遮挡的远距离目标识别能力不足。

所以,它的电脑“大脑”里的逻辑是这样的:第一步,判断右侧车道通畅,执行超车。

第二步,变道后发现危险,执行返回。

第三步,车主手动干预后,系统回到原位,它的首要任务“超越前车”还在,于是它重新评估,又一次得出了“右侧车道通畅”的错误结论,再次尝试。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有点固执但记性不好的机器人,它知道错了,但很快又忘了为什么错了,然后又犯同样的错误。

这说明,算法在处理动态、信息不完整的复杂路况时,还缺少我们人类那种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的灵活性。

另一个让车主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幽灵刹车”。

就是在路况极好、前后无车的高速上,车子会自己毫无征兆地突然减速那么一下下,虽然时间很短,但足以让车里的人心里咯噔一下,吓出一身冷汗。

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品牌的智驾车型上都或多或少存在。

汉L EV高速智驾实测:表现优秀,细节仍需优化-有驾

背后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也许是路面上的一个巨大桥梁阴影,被摄像头误认为是障碍物;也许是路边一个反光强烈的交通指示牌,干扰了雷达的判断;甚至可能是算法对远处天桥或者地形的错误解读。

这就像我们人走路,有时候也会被自己的影子吓一跳一样。

这说明,车辆对于驾驶环境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需要学会过滤掉更多无效的“干扰信息”,才能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

最后,车主提出的几点优化建议,更是说到了所有智能驾驶用户的“心坎里”。

比如,遇到道路施工区域,车主会果断地自己接管方向盘。

这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选择。

因为施工路段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雪糕筒的摆放、临时划出的车道线,这些都是高度“非标准化”的场景,对于依赖规则和数据学习的电脑来说,处理起来难度极大,很容易出错。

这时候,把驾驶权交还给能随时应变的人类,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而另一个希望增加“是否主动避让汇入车辆”的自定义开关,则反映了用户对“个性化”的深切渴望。

每个人的驾驶习惯都不同,有的人开车比较“冲”,喜欢保持速度,让汇入的车辆自己找机会;而有的人则比较“佛系”,习惯性地会提前减速,礼让一下。

那么,智能驾驶系统应该模仿哪一种司机呢?

最好的答案,就是把这个选择权交给车主自己。

这就像我们用手机,可以自己设置铃声、壁纸和字体大小一样。

智能驾驶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只是造出一个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司机”,而应该成为一个能够理解和适应车主风格的、有温度的“智能伙伴”。

总的来看,这位汉L EV车主的3000公里体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前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画卷。

它已经足够好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们的驾驶负担,尤其是在像夜间高速这样的场景下,表现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但同时,它也远未到完美的程度,在面对复杂路况时的“智商”和“情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每一次让人啼笑皆非的“犯傻”,每一次让驾驶员不得不手动接管的无奈,其实都是一次宝贵的数据积累。

正是这些来自千千万万普通用户在真实道路上跑出来的数据,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后台的工程师们,成为下一次系统升级(OTA)的养料,推动着技术一步步向前迈进。

这条路没有捷径,只能靠着不断的实践、学习和优化,让我们的“AI司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