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轩逸亮相工信部,细节微调但换汤不换药,这招到底想留住谁?

新款轩逸亮相工信部,细节微调但换汤不换药,这招到底想留住谁?

新款轩逸亮相工信部,细节微调但换汤不换药,这招到底想留住谁?-有驾

那天刷工信部新车申报图的时候,翻着翻着,突然就瞟见一张很熟悉的身影——新款轩逸。第一眼真没觉得是“新”,因为车的轮廓、比例、腰线,几乎就是我家隔壁老李的那辆现款的翻版。细看之下,原来变的是前后灯组,保险杠也抠了点细节,轮毂花型换了个新款式。别的?就像是你剃了个新发型,但穿的还是那套旧西装。

有车友一听,第一反应是:“噢,这大概率是中期改款。”没错,官方也是这么定义的。动力还是熟悉的1.6L自然吸气,那套能在早高峰老老实实挪、不急不躁的动力组合。变速箱?依旧是你习惯的那种平顺取向,城市通勤舒心,激烈驾驶就别想了。

新款轩逸亮相工信部,细节微调但换汤不换药,这招到底想留住谁?-有驾

我想起前两天在停车场碰到一个开轩逸的小姐姐,她说买车前试过好几个品牌,最后选轩逸就是因为“稳”。转向没脾气、底盘别想给你额外的惊喜,但胜在滤震柔和,后排爸妈坐得安稳。这种特质,其实是很多年轻人“第一次买车要兼顾全家”时的保底选择。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多年过去,15万级轿车市场早就换了天。隔壁丰田已经把亚洲狮并进卡罗拉,还加了点轴距,换了个2.0L的心脏,不管你用不用得上,摆出来就是新鲜感。本田那边更是花样百出,连混动系统都塞到热销车型里。而轩逸呢?就像班里那个成绩中上、不惹事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坐在那,看着别人换发型戴隐形,自己还穿着开学那天的衬衫。

新款轩逸亮相工信部,细节微调但换汤不换药,这招到底想留住谁?-有驾

这次改款,灯组确实更精神了,日行灯的线条更锐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前脸的辨识度。尾灯的透镜和内部构造也有调整,晚上亮起来会有细腻的分层感。但掀开引擎盖,还是老朋友那副模样。有人会说,机械结构越稳定越好,修得少、用得久。这话没错,可问题是,现在进店看车的人,很容易被隔壁展台那种“参数炸裂、屏幕巨亮”的新玩意吸引走。你要是只换个外套,可能还真不够抓眼。

我倒是觉得东风日产这步棋的算盘挺明显:轩逸是走量的主力,家用市场的口碑早打下来了,不急着折腾动力系统,省得冒风险。小修小改,既能保证老车主换代时有点新鲜感,又能控制成本,利润也更稳。但这种打法的潜台词是——他们认为轩逸的受众很“忠诚”,或者说,不太追逐“硬件升级”这种虚无的概念。就像我有个表哥,十年换了两台轩逸,中间连多看一眼其他车的心思都没有。

可是,时代变了啊。哪怕是预算有限,现在的消费者也会拿同价位SUV和混动车来对比,空间、配置、动力多维度全盘考量。轩逸原本“油耗低、养护便宜、空间够用”的标签,今天面对一票插混紧凑SUV,优势就没那么绝对了。所以,新款轩逸能不能继续稳住场子,还真是个悬念。

我试着想象一下,如果站在展厅里,前面有台这个新款轩逸,旁边放着同价位的混动卡罗拉、英仕版凌派,你会怎么选?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把屁股挪进轩逸的后排看看腿部空间,然后瞄一眼中控屏是不是能连手机。要是正好店里搞优惠,成交也就一拍即合。

至于驾驶感受,我猜测不会有太大区别。依然是转向轻盈,城市里掉头、停车无压力,高速巡航安稳,车厢隔音比上一代有些进步,但路面激烈反馈和那种“贴地飞行”的快感,跟它没什么关系。它的节奏,就是那种陪你慢慢走回家的步伐,不跟你抢红灯,也不催你加油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日产不像丰田那样推点硬货?我朋友给了个脑洞:“可能他们研究过数据,发现真正在意动力的那群人本来就不会买轩逸,何必费劲巴拉去讨好。”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坚持有点冒险。

坊间甚至有人打趣说,这代轩逸的后备厢空间大到可以装下一家三口露营的全套装备,小孩的滑板车和帐篷还能顺手塞进去。是真是假,等我哪天去试试装几箱西瓜就知道了,也算给这个老牌家轿找点不一样的乐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