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上市首日,订单突破 5 万!”“发布 24 小时,小订过万!”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这样的 “喜报” 屡见不鲜。车企们似乎陷入了一场订单数据的 “军备竞赛”,用亮眼的数字试图证明自家产品的火爆。但这些动辄破万、破十万的订单数据,真的可信吗?越来越多迹象表明,车企为了让消费者 “入局”,连订单数都开始瞎编了,这背后的乱象值得深思。
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新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车企为了脱颖而出,可谓绞尽脑汁。除了在产品性能、价格、配置等方面发力,营销手段也成为了关键战场。而订单数据,作为衡量新车市场热度的重要指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车企们的 “兵家必争之地”。知名汽车博主吴佩曾在社交平台直言,如今不少广告公司会在新车发布会前几个月,就精心策划 “小订过万” 的方案。目的很简单,一是给消费者营造新车爆款的假象,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吸引更多人跟风下单;二是哄领导开心,让发布会看起来成果斐然,给企业内部一个 “漂亮” 的交代。
实际上,这种订单数据造假的行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汽车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许多消费者在选车时,往往会参考新车的订单数量,认为买的人多,车子大概率不会差。车企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一心理,通过虚构订单数据,制造出新车供不应求的假象。例如,某国产新能源新车上市时,宣称上市 72 小时订单破 6 万辆,可现实是,这款车上市一年后,销量都未能突破 6 万辆。谎言被戳破后,车企只能匆忙在网上删稿,试图掩盖真相。还有一些车企,新车上市后宣传订单量可观,可实际交付时,消费者却发现产能根本跟不上,等待时间遥遥无期,所谓的 “火爆订单” 不过是一场空中楼阁。
车企为何如此热衷于订单造假?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车企压力倍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头部车企如华为系的问界 M9,均价 50 - 55 万,月销量却能长时间维持在万部以上;小米汽车旗下的 YU7 上市 18 小时,大定数量超 24 万辆,成绩斐然。这些现象级爆款的出现,让其他车企倍感压力,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部分车企选择了剑走偏锋,用虚假订单数据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考核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不良风气。一些车企将新车订单量与市场部门、策划部门的 KPI 挂钩,下属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为了自身的升职加薪,不惜通过造假来炮制 “亮眼” 的数据。
但这种虚假繁荣的代价是巨大的。对于消费者而言,被虚假订单数据误导,可能会冲动下单,最终却可能面临漫长的等待、与预期不符的产品体验,甚至是车辆贬值等问题。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 “套路”,对车企的信任也会随之崩塌。从行业角度来看,订单造假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让真正有实力、有品质的车企难以脱颖而出。而且,一旦这种风气蔓延开来,整个汽车行业的公信力都会受到损害,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车企的订单 “注水” 乱象,消费者该如何避免被误导呢?首先,要改变思维习惯,不能仅仅凭借车企宣传的订单数据来判断一款车的好坏。购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如车辆的性能、质量、口碑、售后服务等。其次,如果不是急需用车,不妨多观望一段时间。等新车销售进入平稳期,其真实销量和市场反馈便会逐渐显露出来,此时再做决策,能有效降低购车风险。此外,还可以关注车辆的上险量数据,因为每一辆新车落地都需购买交强险,上险量数据相对真实可靠,能更准确地反映车辆的实际销售情况。
车企编造订单数据,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行业规则的破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雪亮,靠虚假数据堆砌的虚假繁荣注定无法长久。车企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还需回归产品本质,用过硬的品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态度,去打动消费者,这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