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上,丰田汽车的股价曲线像打了鸡血一样往上窜。2023财年,这家日本制造业巨头交出了一份让全球汽车业瞠目的成绩单:营业利润突破4.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00亿元),创下日企历史新高。可就在社长佐藤恒治对着镜头微笑时,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山本浩司在社交媒体泼了盆冷水:“这可能是日本制造业最后的烟花秀。”
第一幕:利润狂欢背后的危险信号 丰田的财报里藏着两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北美市场贡献了42%的营收,而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2%。更微妙的是,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汇率红利和涨价策略——日元贬值让每辆出口车多赚20万日元,汉兰达在美国的标价甚至比三年前贵了8000美元。
“现在的情况就像在悬崖边踩油门。”野村证券分析师中村拓也翻着数据摇头。丰田的库存周转天数比疫情前多了15天,混合动力车型的零部件库存却吃紧。这种矛盾暴露了日本供应链的致命伤:当中国车企用一体化压铸技术把生产成本砍掉40%时,丰田的供应商网络还卡在“准时制生产”的旧模式里。
第二幕:被掐住咽喉的产业链 大阪模具工厂老板小林正树最近总盯着手机叹气。他的企业专供丰田仪表盘零件,但2024年开年就收到通知:订单量削减30%。“德国客户都在问能不能用中国的3D打印方案,成本只有我们的六成。”更让他恐慌的是,名古屋那家百年历史的轴承厂上个月突然破产——这家为丰田供货57年的老伙计,倒在了日元贬值和电力涨价的双重绞杀下。
日本经济产业省7月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用加粗字体标出警告:在电动车电池、车用半导体等23个关键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份额正以每年2-3个百分点的速度流失。最扎眼的是动力电池——松下被宁德时代甩开三个身位,丰田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又推迟到2030年。
第三幕:沉默的“加拉帕戈斯化” 东京车展今年干脆改名叫“日本移动出行展”,展台上丰田的氢燃料卡车和索尼的电动概念车光鲜亮丽。但观众席里的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发现个诡异现象:这些展车的参数牌上,续航里程用的还是日本JC08标准——这套被国际淘汰的测试标准,能让数据比欧盟标准漂亮20%。
“他们还在自己的岛上玩过家家。”慕尼黑工业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穆勒教授说得更直接。当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用800V高压平台惊艳欧洲时,丰田的bZ4X电动车却因为轮毂螺栓可能脱落,去年在北美召回2700辆。更讽刺的是,这款车的电池来自比亚迪。
尾声:樱花与芯片的赛跑 日本国会最近吵翻天的《半导体支援法案》,打算砸10万亿日元扶植芯片产业。但台积电在熊本建厂时,60%的设备不得不从韩国进口。神户制钢所的工程师私下抱怨:“我们连28纳米产线的真空泵都造不出来了。”
或许丰田的利润新高真像京都陶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当年的预言:“日本企业擅长把做到90分的东西磨到95分,但世界已经转向需要从0做到60分的赛道。”当中国电动车卷出钠离子电池和城市NOA,当韩国人用AI设计芯片,日本产业界的“平成繁荣”遗产,还能撑多久?
(此刻丰田章男正在测试他的手动挡GR雅力士——这位老派掌门人坚持认为,真正的车就该有离合器踏板。不知道这算不算另一种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