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巨头的造车野心撞上智能制造的狂飙速度,小米正在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版图。 5 月 20 日,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入收官阶段,这座投资超 26 亿元、占地面积达 53.1 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将于 6 月中旬正式竣工,预计 7 月投产。随着二期工厂的加入,小米汽车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叠加一期工厂的产能优化,雷军宣布的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已进入 “冲刺倒计时”。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仅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生产、产线调优,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月产能峰值突破 2.4 万辆,产线利用率接近 200%。二期工厂的竣工将彻底打破产能瓶颈 —— 其总建筑面积达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小米汽车整体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若加上三期工厂的规划,2026 年产能有望突破 50 万辆。
产能飞跃的背后是小米式的极致效率。 二期工厂从拿地到竣工仅用 11 个月,比一期工厂缩短 3 个月,建设周期刷新行业纪录。其生产布局高度智能化:91% 的综合自动化率、100% 的关键工艺自动化,搭配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单台车辆生产周期较传统工厂缩短 30%。
二期工厂不仅是产能基地,更是小米 AI 技术落地的试验场。其生产线深度集成小米自研的 AI 算法,实现三大突破:
智能质检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每辆车经历 12800 次实时检测,缺陷识别准确率达 99.98%,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 8 倍;
柔性生产能力:可同时兼容 SU7、YU7 等多车型混流生产,切换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
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光伏 + 储能 + 余热回收的 “零碳组合”,工厂综合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25%,年减少碳排放超 5 万吨。
YU7 量产在即,二期工厂成关键落子。 雷军 5 月 19 日宣布,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将于 5 月 22 日正式亮相,其量产任务将由二期工厂承担。这款定位紧凑型智能轿车的新车,预计搭载宁德时代二代麒麟电池,续航超 600 公里,起售价或下探至 15 万元区间,直指比亚迪秦 PLUS 等主流车型。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意味着小米汽车需在剩余 7 个月内交付 21.3 万辆,平均每月需交付 3 万辆,这一数字已接近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峰值水平。为达成目标,小米正实施 “三箭齐发” 战略: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研电机、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核心部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建立联合实验室,确保关键零部件供应稳定;
渠道快速扩张:2025 年计划新增 200 家小米之家汽车专区,覆盖 90% 的地级市,同时推出 “线上下单 + 线下交付” 的 O2O 模式,缩短交付周期;
生态协同作战:将 MIUI 系统与车载智能座舱深度融合,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充电、预热,未来还将实现 “手机 - 汽车 - 家居” 的无缝互联。
行业震动:传统车企如何接招? 小米的产能扩张正在重塑竞争格局。2024 年,小米汽车以 13.68 万辆的销量位列新势力第三,但市占率不足 2%。随着产能释放,其有望在 2025 年跻身行业前五,并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形成直接冲击。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复制了特斯拉的智能基因,更继承了丰田的精益生产哲学,这种‘科技 + 制造’的双重优势,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维度。”
二期工厂的竣工,只是小米汽车战略布局的冰山一角。根据规划,三期工厂已启动建设,未来将引入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形成 “整车制造 + 核心部件” 的全产业链闭环。雷军更在内部演讲中透露,小米汽车将向 “移动智能空间” 转型,计划在 2026 年前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并推出首款具备 “自我学习” 能力的 AI 汽车。
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喊出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时,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竣工正在将这句口号变为现实。从 15 万到 35 万的产能跨越,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中国智能制造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缩影。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小米汽车能否在年底兑现 35 万辆的承诺?这场关乎科技与制造的终极博弈,或许将改写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坐标。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小米汽车官方公告及第三方行业报告,产能规划及交付目标受供应链等因素影响,实际进展请以官方动态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