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只要一聊起新能源汽车,大家的话题中心似乎总离不开比亚迪。
它在国内市场上的销量确实是一骑绝尘,成了很多人买车时的首选。
但是,车卖得再好,也总会有些讨论的声音。
不少细心的车主和车迷朋友们就发现,比亚迪好像在两个地方显得有点“固执”,或者说,跟当下的潮流稍微有点脱节。
一个是它的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里程总感觉给得不够大方,另一个就是车身重量,尤其是那些高端车型,分量实在是有点足。
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作为行业领头羊,比亚迪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技术上有自己的考量,还是没跟上节奏?
不过,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比亚迪最近的一系列新动作,似乎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些疑问,告诉市场:你们关心的,我们不仅听到了,而且已经开始动手解决了。
咱们先说说电池和纯电续航这回事。
过去,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靠的就是一个“省”字。
它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就是用一套高效的混动系统,把亏电状态下的油耗降到最低,让你即便不充电,开起来也比同级别的燃油车省油得多。
所以,它配的电池就不需要特别大,够你日常上下班、买个菜跑个几十公里就行了,比如早期的秦PLUS DM-i,纯电续航五六十公里,高配的宋PLUS DM-i也就一百公里出头。
在那个电池成本还很高,充电桩也不像现在这么普及的年代,这套逻辑是完全成立的,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方案。
可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用车习惯也在变。
首先,最大的变化是动力电池的价格被打下来了。
得益于国内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技术不断进步和产能的飞速扩张,电池的成本相较于前几年几乎是拦腰砍断。
以前车企给你多加10度电,车价可能就要贵上一两万,现在这个成本压力小多了,车企也就更乐意给消费者配上大容量的电池。
其次,随着家家户户安装充电桩越来越方便,加上晚上谷时电价非常便宜,一度电才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的电费就几分钱。
大家慢慢发现,能用电的时候,是真不想用油啊。
那种安静、平顺、提速又快的纯电驾驶体验,一旦习惯了就回不去了。
这时候,大家对插混车型的期待就变了,不再是“油耗有多低”,而是“纯电能跑多远”,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彻底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
就在这个时候,其他一些汽车品牌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变化。
它们推出的增程式或者插混车型,动不动就给你装上一块四五十度的“大号充电宝”,纯电续航轻松突破200公里,有的甚至朝着300、400公里去了。
这样一来,车主在城市里用车,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周甚至更久才充一次电,完全告别了加油站。
相比之下,比亚迪一百公里左右的纯电续航,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可能两三天就需要充一次电,否则发动机就要介入工作了。
这种体验上的差距,让一些追求纯粹电车感受的消费者开始犹豫。
显然,比亚迪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市场的声音它听进去了,并且迅速做出了调整。
从即将推出的新车型上我们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比如备受关注的海豹07 DM-i,它的纯电续航版本直接就提升到了135公里和230公里。
这个230公里的续航,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这台车在百分之九十五的用车场景下,就是一台纯电动车。
你完全可以享受电车的低成本和驾驶质感,只有在逢年过节跑长途、或者去一些充电不方便的地方时,那套高效的DM-i混动系统才会作为后备力量登场,彻底消除你的里程焦虑。
这一个改变,可以说精准地补上了自己产品线上的短板,直接满足了市场最新的需求。
说完了“增肥”加大电池,我们再来聊聊“减肥”减轻车重。
比亚迪的车用料扎实、安全性好,这是公认的优点,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车身比较重。
比如像腾势N9这样的旗舰级SUV,重量快接近3吨了。
车重了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就是能耗会更高,不管是耗电还是耗油。
同时,更重的车身对操控的灵活性、轮胎的磨损、刹车的负担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比亚迪有云辇、易四方这样的顶尖技术,通过智能控制来让这些“大块头”开起来也感觉很灵活稳健,但这更像是通过强大的“内功”来弥补体格上的笨重。
如果能从根本上把体重减下来,那车辆的整体性能表现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那么,怎么科学地给汽车“减肥”呢?
目前行业里一个最先进、最有效的技术就是“一体化压铸”。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以前造车,车身的底板、后舱这些大部件,就像是用很多块小钢板、小铝板,通过冲压成型,然后再一块一块地焊接起来,整个过程就像搭积木,需要很多零件和上千个焊点。
而一体化压铸技术,则像是在做一个巨大的蛋糕。
它把铝合金加热成液体,然后用一个超大吨位的压铸机,像一个巨大的模具一样,“哐”地一下,直接把一整个复杂的车身结构件压铸成型。
这个技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减重效果立竿见影。
比亚迪这次启用的可是全球最大吨位的9000T压铸生产线,按照官方的说法,原来需要74个冲压焊接件才能组成的前后舱地板,现在用一个一体化成型的铝件就替代了。
光是这一个部件,就能减重150公斤,反映到整车上,能让同级别的车型重量轻松减少100到200公斤。
这相当于车上随时都少坐了两个成年人,对于续航、操控、能耗的提升可想而知。
其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随之降低。
原来需要几十道工序、大量机器人和人工焊接的工作,现在一步到位,这对大规模生产来说意义重大。
再者,安全性也更高了。
一个完整的结构件,没有了焊缝这个相对脆弱的连接点,整体的强度和刚性自然就更强,在发生碰撞时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人员。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一体成型的部件一旦损坏,维修成本会很高。
这一点确实存在,但需要考虑到,能伤到这种核心结构件的事故,基本都属于重大事故了,通常都是由保险公司来处理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日常驾驶中获得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能耗才是更实在的好处。
所以你看,比亚迪的这两步棋走得非常扎实。
一边是顺应市场需求,给混动车型装上更大的电池,让用户尽可能多地享受纯电出行的便利和经济性;另一边则是通过引入最前沿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车身重量的问题,提升车辆的综合性能。
这一“加”一“减”,看似方向相反,实则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表明,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比亚迪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绩而固步自封,它依然在认真倾听市场的声音,积极拥抱最新的技术趋势,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进化。
这样的改变,无疑会让它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