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采取高举高打策略,聚焦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和制造工艺等核心领域,力图通过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以下表格概括了其主要技术方向与成果。
三电系统技术突破
小米在电驱领域投入巨大,其V8s超高速电机代表了国内电机技术的先进水平。该电机采用960MPa超高强度硅钢,强度是普通硅钢的2倍,与飞机引擎叶片相当。这一技术突破使得SU7 Ultra在纽北赛道创下7分04秒957的单圈成绩,刷新“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纪录。
电池技术方面,小米采用CTB(Cell-to-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身结构中,提升结构刚度同时优化空间利用率。SU7搭载的宁德时代94.3kWh电池包,实现CLTC工况下830km续航,冬季续航折扣率仅15%,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充电效率是小米另一技术亮点。支持800V高压快充平台,实现15分钟补能620km的充电速度。这一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极大提升了用户长途出行的便利性。
智能驾驶技术路径
小米智能驾驶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目标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其HAD系统安全里程门槛达1000公里,复杂路况辅助成功率超95%,对标特斯拉FSD。
实际路测数据显示,小米智能驾驶系统在不断进步。但近期评测也暴露一些短板,如AEB系统在强逆光场景下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60%,低于欧盟85%的法规要求。欧洲NCAP测评中仅获2星评级,表明其在国际标准下仍有提升空间。
为提升智能驾驶性能,小米计划第一期投入57.9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重点攻关方向包括极端场景处置能力和传感器融合算法优化。
制造工艺创新
小米引入的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比特斯拉使用的压铸设备更先进,可一次压铸成型更大尺寸的车身结构件。这项技术使车身零部件减少30%,生产效率提升40%,同时提高车身刚性。
在质量控制方面,小米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工序自动化率高达100%。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和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
小米在研发上持续高强度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2025年计划投入300亿元研发费用,其中25%聚焦AI领域。
专利积累方面,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快速布局。截至2025年,在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算法、车联网等领域申请专利超1000项。这些专利为小米汽车技术护城河奠定基础。
技术合作与供应链整合
小米采取自主研发与供应链合作相结合的策略。在电芯、芯片等核心部件上,与宁德时代、高通等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同时,在电机、电池包集成等领域坚持自研,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小米汽车的技术路线体现了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典型特点:软件定义硬件、快速迭代、注重用户体验。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