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怒揭4.2万碳纤维盖真相,雷军造车被指“纸上谈兵”

小米SU7这回是真栽了个大跟头。

那号称价值连城的4.2万碳纤维引擎盖,原本指望它能加持性能,如今倒成了“韭菜收割机”的代名词。

车主们怨声载道,直指雷军搞的是“纸上谈兵”那一套。

小米车主怒揭4.2万碳纤维盖真相,雷军造车被指“纸上谈兵”-有驾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个空中楼阁,看着美轮美奂,实则不堪一击。

起初,雷布斯把小米SU7捧上了天,又是“纽北磨砺”,又是“千钧之力”,听着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可真金白银砸下去,车主们才醒悟,这碳纤维玩意儿,减重效果么,约等于无,性能提升更是雾里看花。

更让人气不顺的是,小米居然通过OTA,把SU7 Ultra的动力给“锁喉”了,想解开封印?

得去指定赛道。

这操作,简直是把消费者当傻狍子。

有人揣测,这莫不是小米把手机圈那套“参数竞赛”移植到了汽车圈?

手机厂商比摄像头,比处理器,如今汽车厂商比功率,比续航。

可汽车跟手机能一样吗?

汽车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儿,每一个部件都得精雕细琢。

小米这次翻车,恰恰暴露了他们在技术上的捉襟见肘。

瞅瞅,这4.2万的碳纤维罩壳,减重一丁点,价格却堪比天价。

这钱花的,你说冤不冤?

小米车主怒揭4.2万碳纤维盖真相,雷军造车被指“纸上谈兵”-有驾

更离谱的是,小米一声不吭就限制车辆动力,这不是明摆着店大欺客吗?

搁谁身上,都得跳脚。

面对车主们的诘难,小米的回应也颇为敷衍。

三更半夜发个声明,承认“措辞不够周全”,然后抛出两套方案:要么给点积分,要么换个铝合金盖。

积分嘛,价值寥寥,换盖嘛,遥遥无期。

这哪是诚心解决问题,分明是扬汤止沸。

眼下,车主们嚷着要“退一赔三”,小米要是虚假宣传板上钉钉,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信誉扫地。

其实,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困境,又岂止小米一家?

之前特斯拉的“失速门”,理想的“汞含量超标”,哪个不是闹得满城风雨?

特斯拉选择公开数据,理想选择召回更换,这才勉强息事宁人。

小米呢?

轻描淡写地道个歉,拿出隔靴搔痒的补偿,这态度,很难让人买账。

小米车主怒揭4.2万碳纤维盖真相,雷军造车被指“纸上谈兵”-有驾

有人戏谑,小米这次是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

这话不无道理。

造车可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时间、技术、经验的沉淀。

小米想在短时间内赶超老牌车企,无异于痴人说梦。

平心而论,小米SU7并非一无是处。

它的设计、智能化、人机交互,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只不过,这次碳纤维风波,让大家窥见了小米在技术储备上的短板。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优胜劣汰。

过去靠噱头、靠营销就能蒙混过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他们更看重产品的真材实料、品牌的童叟无欺。

雷军要是真想把小米汽车做大做强,就得从“炒作热点”转向“创造价值”。

别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把戏了,脚踏实地地提升技术,精益求精地打磨产品,这才是王道。

否则,再多的情怀,也抵挡不住销量下滑的颓势。

总而言之,小米SU7的这场“成人礼”,学费交得着实不低。

但这或许也是一次警醒,能让小米正视自身的不足,也能给其他造车新势力敲响警钟:造车,不是过家家,而是要拿出真功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