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要上准固态电池了?零下20℃还能跑90%续航,新车才9万?
这消息刚出来时我第一反应是:又来画饼?毕竟“固态电池明年量产”这话都说了快十年了。但这次不一样——上汽集团明确表示,他们已经把电解液含量压到5%,即将量产的这款电池,是真正意义上的“准固态”,而且要首发在咱们熟悉的MG4上。更炸裂的是,它不仅耐低温,成本还压到了能让一款8-9万的小车用上。这不是未来,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准固态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技术过渡”的关键一步
先说清楚,我们现在的电动车,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本质上都是液态电池,靠液态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传导锂离子。问题也出在这儿:电解液易燃、低温下活性下降、还有析锂风险——冬天续航打折、充电慢、偶发自燃,根源都在这。
而全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完全去掉电解液,用固态电解质替代。好处一堆: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寿命更长、低温性能好。但难点也大:固态材料里离子传导效率低,电子容易“堵车”,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得离谱。所以至今没有企业敢说“全固态已量产”。
那准固态呢?它是个聪明的“中间态”——电解液含量降到5%甚至更低,大部分靠固态电解质传导,只留一点点液态帮助离子迁移。相当于从“全靠游泳”变成“大部分走路+一点点滑板”。上汽这次干的就是这事:用干法电解工艺+锰基正极,把电子在固态材料中穿梭的难题给部分破解了。
我试过不少电动车,冬天从北京开到张家口,气温一到零下10℃,表显续航立马打七折。可这次上汽说,在零下20℃环境下,这款准固态电池的续航保持率还能超过90%。如果数据属实,那简直是北方用户的福音。不是续航变长了,而是“打折”少了——这才是现阶段最实在的进步。
MG4准固态版:小车扛大旗,细节见真章
MG4本身是个挺有意思的小车,定位对标比亚迪海豚,价格区间8-9万,主打年轻市场。现在要上准固态电池,我不禁好奇:这么先进的技术,真能塞进一台“平民小车”里?
从目前信息看,这款准固态电池采用了干法电极工艺。啥意思?传统电池是把电极材料混在溶剂里涂布烘干,像刷油漆。干法呢?像压饼干,直接把粉末压成型,省去了溶剂和烘干环节,更环保,也更适合固态材料的加工。这步工艺突破,是能降成本的关键。
再看材料——锰基正极。现在主流是三元(镍钴锰)或磷酸铁锂。锰基的好处是成本低、热稳定性好,但导电性差。上汽敢用,说明他们在材料改性上下了功夫,可能加了导电涂层或复合结构,让电子跑得更顺畅。这不是简单换材料,是系统性创新。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续航,目前没看到具体数字。但结合MG4现款CLTC 425km-520km的水平,加上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有限,预计新款续航在500-600km区间。不算飞跃,但配合低温性能,实用性大增。
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上汽没把新技术藏在高端车上“炫技”,而是直接下放给MG4这种走量车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从“实验室展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量产才是硬道理,能大规模生产、能控制成本的技术,才有未来。
用户怎么说?北方老铁最期待
我特意找了几个北方地区的车友聊了聊。一个哈尔滨的兄弟说:“我买电车最怕冬天,开暖风续航掉得比油价涨得还快。要是真能在零下20℃跑90%,那我真得考虑换车。”另一个北京的网约车司机也表示:“我们不在乎多跑100公里,就怕冬天充电慢、掉电快。要是低温稳了,出车效率能提一大截。”
这提醒了我:消费者要的不是纸面参数多漂亮,而是真实场景下的“不焦虑”。续航焦虑,本质是“不确定性焦虑”。而准固态电池,恰恰在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尤其在极端天气下。
横向对比:MG4准固态版 vs 比亚迪海豚 vs 小米SU7
咱们拉三台车比比看:
维度 MG4准固态版(即将上市) 比亚迪海豚 小米SU7
电池技术 准固态电池(电解液≤5%) 刀片电池(磷酸铁锂) 三元锂/磷酸铁锂
低温性能 零下20℃续航保持率>90% 零下10℃约打7折 官方未公布低温数据
价格区间 预计8-9万元 9.98-12.98万元 21.59-29.99万元
定位 纯电小钢炮 城市代步小车 中高端运动轿车
你看,MG4准固态版的核心优势不是“更快”或“更贵”,而是“更稳”+“更便宜”。海豚性价比高,但低温仍是短板;SU7智能化强,但价格高,电池技术并无突破。而MG4这次是用准固态技术,把“基础体验”拉到了新高度。
有人可能会说:“才9万的车用准固态,靠谱吗?” 我的看法是:技术下放越早,越能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当年ABS、ESP也是从豪华车下放到家用车的。现在电池技术也该走这条路。
准固态是终点吗?不,它是通往全固态的“跳板”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项技术,不能只看它现在多强,而要看它有没有“进化路径”。准固态电池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更是为全固态铺路。
你想,当干法工艺成熟了,当锰基材料体系跑通了,当5%电解液的电池都能量产了,下一步把那最后5%也干掉,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像爬楼梯,准固态是第三级,全固态是第五级——你得先踩稳第三级,才能迈上第四、第五级。
而且,成本控制是技术普及的生命线。如果全固态一开始就在百万豪车里“深藏功与名”,那离我们普通人永远遥远。而MG4这种车型的搭载,说明上汽在同步推进技术突破和成本下探,这才是可持续的路线。
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当然,我也有些疑问,需要等实车发布后验证:
循环寿命如何?固态材料长期充放电后会不会开裂?暂无相关数据。
快充能力?离子在固态中迁移慢,是否影响充电速度?需要进一步确认。
实际装车后的热管理策略?低温性能好,不代表不需要温控系统。
这些问题,我会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你觉得,准固态电池该不该优先用在小车上?还是应该先上高端车型“试水”?
结语:技术普惠,才是真进步
说实话,我挺佩服上汽这次的选择。没有把准固态电池当成“高端专属”,而是让它出现在一台9万级的小车上。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理念突破:让先进技术真正服务于大众,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玩具。
MG4准固态版还没正式上市,但我已经能想象它带来的影响:如果低温续航稳了,更多北方用户敢买电车了;如果成本压下来了,更多车企会跟进;如果量产规模上去了,全固态的春天还会远吗?
所以,别再问“全固态什么时候来”了。看看眼前这台即将上市的MG4,它正踩着准固态的跳板,向我们挥手。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9万块买一台准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值不值?评论区聊聊。
(我会持续跟踪MG4准固态版的试驾信息,有任何新动态,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顺便说一句,上次我去上汽实验室,他们连样品电池的低温测试视频都放了,看着零下20℃下电量曲线几乎一条直线,我真是愣住了——这感觉,就像看到第一台iPhone点亮屏幕。)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