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让大家更愿意买东西,尤其是买车,而且是在家门口就能用得上、修得了、充得起?这事儿,说起来简单,真要做,头疼的细节一箩筐。前两天,主管部门又放了大招,要用政策扶持,推进什么《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一说到稳增长,咱就知道,现在日子可能真挺难:要么消费提不起来,要么车造出来卖不掉,所以得琢磨新招。可问题是,政策一出,老百姓真会跟着买单吗?车企真能爽爽快快赚大钱吗?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先说说为什么要扩大汽车消费。其实很简单,中国现在家家有车的还不到头,尤其是电动车这玩意儿,别看现在吹得火热,可大城市限牌、加油贵、电不好充,乡下更别提了。本来家里经济一般的,挣点钱想着先把房子装修一下,老人病了再看两场病,孩子培训班一个接一个要报,车反而成了“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这日子要是不宽裕,你说让谁着急买新车,谁又要为了一台出行工具,每个月背一堆贷款、交一圈保险?
那么,国家这回出的方案,重点有几个,第一是推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大白话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公交、出租车、物流这块通通换成电的或者新的动力模式。一方面让企业能有大单收,另一方面让老百姓慢慢看着身边真正用上新能源,多少会起点带动作用。很多人都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租车都用了三年,出租司机也没被困大马路,民众的信心就会逐渐立起来。
另一方面,县域下乡搞充换电桩,这个其实就是补短板。以前有钱人才搞电车,住小区楼下没有充电桩,开着开着就致焦虑。买了车,一充电还得排着队,或者看天吃饭,碰上停电、风大、下大雨,啥都别想。所以新方案要干的事儿,就是得让村村乡乡也能用上电动车不心慌,这个比啥都实际。你说得再多,用户不敢买也是枉然。
政策还能不能再往深一点想想?比如,国家说了要搞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基准费率,说得难听点,民众关心的其实就一点:我花的每笔钱,到底值不值?现在新能源车有个大毛病,零部件贵,修一次成本高,车险也跟着贵起来。你让工薪阶层买个电车,每年光保费都有点肉疼,所以这次说要解决新能源保费高、投保难的问题,是不是能给实惠呢?让人真切感受到省钱,才能广泛刺激消费。
说到限购,一线城市早都试过了,天价拍牌、摇号看命,小城市还管得没那么严,但也不是完全放开。这次提出来,慢慢改方向了——从买的数量管理到用的管理。大白话,就是你可以买车,但怎么开,开到哪些地方,咋停,可能以后会更讲规矩了。这好不好呢?其实对于买家来说是利好,起码进门槛低了;对社会管理、人们生活,未来停车、堵车、尾气排放,也有好处。可问题是,这事执行起来得琢磨真章,别光嘴上说说,地上乱停车一堆没人管,最后又便宜了黄牛或者钻空子的。
再看看基础设施。现在谁都知道,买车容易,用车难。充电贵、充电慢、坏了没人修,服务点少,都是谁用谁知道的苦。很多新势力造车,广告语里都说‘服务到家’,可真出事了,有多少能做到?所以国家要发力补基础设施短板,真正让能用、能修、能养,浓墨重彩写在纸上,干实事得落在地上。不然电车老是车打滑,没人帮你推,就算再便宜谁买?
再翻回来,政策推动得再好,汽车厂商内部自身真的准备好了吗?拿新能源来说,过去这两年,警觉点的厂商开始主动卷价格战,啥都便宜。你觉得便宜了,真便宜了吗?有时候为了抢流量,减配、砍配置。结果开起来省油了,但体验反而倒退了。厂商短视一点,用户捏着钱,死循环。所以还是得让用户掏的钱换到真正的技术体验,不然一阵风过,用户吐槽完,不继续买了。
政策带节奏,地方政府其实是最先落地的。以前补贴电动车,地方一会儿抢着补,一会儿又卡着政策,省与省、城与城之间补贴标准差得老远。你在广东买能便宜一万,跑到东北咋反倒贵了?标准要统一、规则要清晰。不然用户看的都晕了,“这玩意儿到底是地方当回事,还是国家当样子”?每次谈消费升级,市面上一堆杂音,谁也不敢大手大脚去花钱。
除了上面这些直接问题,其实更大的背后是“消费信心”。现在老百姓不是没钱,而是“怕花钱”。疫情那几年,大家都学得更精了。买大件,更讲究性价比。你说让县城、乡镇那些老百姓一窝蜂买电车,真正能买多少台?租车的多,买车的少。一个村儿口春风得意几十台新能源五菱,那都是有大老板带路。剩下的,大多数人还抱着观望。他们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安全感和确定性。
要说扩大消费,还得让百姓感到日子有奔头、将来有盼头。不是今天补了,明年又砍,政策一顿风风火火,一过年就没下文。这就考验政策持续性与科学性。不是一年一个政策花样,那点补贴给完就号称“大功告成”,而是真正带着用户一起升级,让使用体验和购车成本慢慢降低。
再有一点,新能源汽车现在技术还是发展特别快。三五年后,什么固态电池、自动驾驶又是主流,那今天买的车,明天是不是又“过期”了、手里的东西又没人要了?这让很多人也陷入观望。咋办呢?企业在技术、服务升级的同时,还得真心把二手车流通通道搞起来,回购保值之类力度加强一些,让用户敢尝鲜。你看,科技天天在进步,不代表老百姓就敢无限冒风险。
说句实在话,很多行业专家聊出来的一套话,老百姓听着都特别远,但可是车企、销售、服务端吃饭的根本。只顾造个大新闻,实际落地要是没个强大体系支撑,再多的政策红利到不了百姓手里。国家政策这一步算是迈对了,该做的也都点到了:消费、基础设施、政策优化,就剩怎么盯着落实、上下一心真把短板补齐。
总结一句,扩大汽车消费,归根到底是把每个环节的老百姓感受“照顾到位”,用户有信心、企业有动力、基础设施到位,能修能养,费用可控,买车名正言顺、用车不添堵。这样一来,“市场自己会唱歌”,不用天天靠补贴、靠吆喝。最怕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只有把“用户体验价值”摆到第一位,搞汽车消费才不是空中楼阁。大家都踏踏实实买车、用车,这产业发展环境才算有根基。你说是不?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