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

魔幻,太魔幻了。

你去任何一个新能源车展厅,扑面而来的都是青春的气息。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穿着笔挺的工装,笑容比车灯还亮,张嘴就是“智能化座舱”,闭嘴就是“百公里加速”,话术背得比当年高考政治大题还熟。

然后,一个大比兜扇在你脸上。

在江苏南通,有一家零跑的4S店,销冠不是这些能把参数表倒背如流的大学生,而是一位61岁的阿姨,张美芬。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不,是奶奶。

她自己说的,客户带孙子来,叫她阿姨她都脸红。

更离谱的是,这位奶奶不是偶尔爆发一次,是入行7年,每个月,都是销冠。

纪录就在那里,年轻人看着,就是破不了。

这就很朋克了。

年轻人拿着屠龙宝刀,穿着顶级装备,结果被一个新手村出来的奶奶用一把木剑追着砍。

这故事与其说是励志,不如说是对当代销售体系的一次降维打击。

很多文章把张奶奶的成功归结为“真诚”、“耐心”。

废话。

哪个销冠不真诚不耐心?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你以为销冠都是靠PUA客户成功的吗?

那叫诈骗,不叫销售。

这些词就像说“空气对生命很重要”一样,正确,但毫无洞察。

张美芬的牛逼之处,根本不在于这些表层的东西。

她的核心竞争力,是很多年轻人一辈子都学不来的东西:一本活的、会呼吸的、写满了社会毒打经验的《用户需求说明书》。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事儿。

卖车,尤其是卖新能源车这种大件消费品,卖的是什么?

是产品吗?是。但又不完全是。

产品参数这东西,在今天,极度同质化。

你有的800V高压平台,我下个月就有;你搞个大彩电,我能给你塞个IMAX进去。

年轻人能做的,就是把这些说明书上的东西,用一种听起来很牛逼的方式复述出来。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这就像打《街霸》,年轻人苦练各种连招,什么“下上拳脚”搓得飞起。

但张美芬根本不跟他们玩一个游戏。

她在玩《模拟人生》。

她不跟你聊什么“毫秒级响应的智能辅助驾驶”,她跟你聊的是,你家孩子上学那条路堵不堵,你老婆下班晚不晚,周末带全家去十几公里外的农家乐,这车充电方不方便。

一个客户嫌后座进出麻烦。

年轻销售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解释这叫“溜背造型,为了风阻系数”,然后开始讲空气动力学。

你跟一个买菜车用户讲空气动力学?你咋不跟他聊聊火箭燃料的化学构成呢?

张美芬怎么做?她耐心陪着试驾,一边开一边聊,聊的都是生活。最后客户买了。

为什么?

因为她通过聊天,让客户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个“麻烦”在“省下的油钱”和“智能带来的便利”面前,不值一提。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她不是在说服你,她是让你自己说服自己。

再看一个案例。一对夫妻,丈夫想买,妻子反对,因为家里还有债。

标准销售流程是什么?

强调我们有免息贷款,算一笔账给你看,告诉你这车多划算,早买早享受。

本质上还是在催单。

张美芬不。

她先听,听他们家做铝合金门窗生意不容易,听他们对未来的担忧。

她共情的是他们的“处境”,而不是他们的“购买需求”。

最后她才提出免息贷款的建议。

这其中的差别是什么?

前者是“我想卖你车”,后者是“我帮你解决问题”。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种能力,不是销售技巧培训能教出来的。

这是一个人从纺织女工、全职妈妈、出租车司机、服装店老板一路摸爬滚打,被生活反复捶打后,刻进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她开过出租车,知道什么样的客人会逃单,什么样的路况最费油;她开过服装店,知道小本生意的艰难和现金流的重要。

当一个客户在她面前说“我最近手头紧”,她是真的懂那种“紧”是什么感觉。

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可能只会在脑子里搜索话术:“先生,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是您看,我们这个分期方案……”

理解个屁。

所以你看,张美芬的核心优势,根本不是年龄,而是年龄背后所代表的“信用背书”和“生活经验数据库”。

在大件消费决策里,信任不是润滑剂,信任是硬通货。

产品说明书是钞票上的水印,而销售本人的可靠度,才是背后支撑的黄金储备。

一个20多岁的销售,再优秀,客户心里也嘀咕:他明年还在这儿干吗?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车出了问题我找谁?

但一个61岁的销冠奶奶,她给人的感觉就是稳定。

她就像居委会里那个最热心的大妈,你家水管爆了你都想找她。

这种由年龄和阅历带来的“靠谱感”,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结构性优势。

这事儿对零跑这个品牌来说,简直是捡到宝了。

一个新势力品牌,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就是被锁死在“年轻人的第一个XX”这种标签里。

零跑的CEO朱江明,自己就是个48岁才跨界造车的狠人,他骨子里就知道,想把盘子做大,就必须打破圈层,去拥抱最广大的主流消费人群。

而张美fen,就是零跑打入这个主流市场的“人形破壁机”。

她一个人卖了1800台车,背后是1800个家庭的信任。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这些客户又会像蒲公英一样,把口碑散播出去。

老带新,朋友介绍朋友,这种基于强关系的裂变,比投几百万广告都管用。

所以,当张美芬说她一次卖了16台车给一个公司客户时,这绝不是什么“瞎积薄发”的运气。

这背后是无数次真诚沟通、无数次雪中送炭积累下来的信任,在某一个节点上的集中爆发。

这套逻辑,其实和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下沉”逻辑是相通的。

你在一线城市搞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到了下沉市场,可能还不如一个“帮我砍一刀”来得实在。

因为后者利用的是最原始、最坚固的社交关系链。

张美芬卖车,卖的也是社交关系链。她把客户变成了朋友,甚至是“姐弟”。

客户看她中午吃冷饭,第二天就送个微波炉来。

这种关系,你跟我说是纯粹的买卖关系?

鬼信啊。

卷不动了,61岁阿姨一年卖1800台新能源车,把小年轻都看懵了-有驾

所以,别再把这事儿当成一个“奶奶好励志”的鸡汤故事了。

这是一堂血淋淋的商业课。

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纯粹的信息差已经不值钱了。

你懂的参数,客户上网一查比你还懂。

真正值钱的,是“信任差”。

而建立信任,没有捷径。它需要你真正地去理解人,去关心人,去解决人的实际问题。

张美fen的人生轨迹,从纺织厂到出租车,再到卖车,就像一个疯狂的RPG游戏。

她一直在换地图,一直在接新的主线任务。

每一次转行,都是一次清零和重启,但她之前打怪升级攒下的“生活经验值”,却可以一直继承下去。

到了61岁,这些经验值终于兑换成了她在新能源这个火山口级别赛道上的“神装”。

所以别再焦虑什么35岁危机,什么社会时钟了。

张美芬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你可以走得慢一点,但只要你一直在积累,一直在感受,一直在与这个真实的世界交互,你的价值就不会被时间冲刷掉。

时间会回馈每一个真正付出的人。

可能,真的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