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

新能源车一路飞跃,动力电池就像它的心脏一样重要。

当锂电池的表现快到达物理极限时,整个行业的关注点都转向了固态电池。

就是那被寄予厚望的“续航1000公里,十分钟充满”这个终极版本。

到了2025年,这条路突然一下子快进了好多。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在十月初,人民日报报道咯,我国的科学家们搞定了一项棘手的难题,就是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问题,这也让固态电池的性能迎来了一次飞跃式的提升。

以前那100公斤的电池最多也就能跑到500公里左右,现在嘛,有望突破千公里的天花板,续航距离可以大大延长啦。

从宁德时代到国轩高科,从丰田到奔驰,几乎所有的大牌车企和电池巨头都在大力投资,资金投入可是相当给力。

各大车企紛紛公布了时间表:2026年开始搭载,2027年实现量产,到了2030年普及开来。看起来,这场技术革新势头汹涌,不可挡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在热闹喧嚣的表面下,那些冷静的人都明白:固态电池确实挺棒,但也确实不容易搞定。

它的优势在于那颠覆性的性能,可是实际操作中工程上挺不容易实现;未来的愿景很诱人,但眼前的成本却让人头疼。

跟老式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约在250到350Whkg)比起来,固态电池在理论上能突破到500Whkg以上。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同样一块电池,能让车辆多行驶500公里。而且因为固态电解质抗压强度高,不惧高温,不会漏液,也不易起火——在安全性方面基本超越了目前所有的电池技术。

换句话说,它简直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佳策。

消费者最担心的两大难题——“续航不够”和“易自燃”,在固态电池面前,一举搞定,全部都能迎刃而解。

这也就难怪,东风、长安、广汽、吉利这些厂商一个个都在拼命公布自家固态电池的研发情况,都是挺着急想抢先一步。

东风的固态电池已经达到350Whkg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也成功突破了1000公里。

长安打算到2027年推出配备400Whkg固态电池的样车,续航能达到1500公里,安全性提升70%;而丰田、三星SDI、奔驰也都将2027年定为固态电池实用化的目标年份。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要是大家仔细看看,这些“规划”大部分还只是在样品或中试阶段。真正能实现稳定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

固态电池这块儿,主要的难点就是成本特别高。

根据行业的数据显示,现在全固态电池的成本大约在5元Wh,而主流液态锂电池的成本才差不多0.5元Wh。这么一算,一辆80kWh的电动车,选用固态电池的话,光电芯的费用就得40万元左右,而用液态电池的话,只需要不到4万元。

这不是只是高一些的问题,而是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知名科技圈评论员彭德宇提到:全固态电芯的价格可是液态电池的十倍,固态电池虽然前景广阔,但实际的成本让人愁眉不展。这可不是造不出来,而是买不起。

再者,制程工艺也是个大难题。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液态电池通过电解液的流动来传递离子,而固态电池则是靠“固-固接触”,离子必须穿越密实的材料层才能传导。为了确保导电效果,电池内部得保持兆帕级别的压力,涉及到工厂设备、材料工艺和制造精度都得重新调整。

据说,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需要进行70%以上的工艺调整,像匀浆、涂布、烘烤到封装这些环节,统统不能沿用以前的旧流程。这实际上算得上是“从头再造一个产业”,不是简单的升级改造。

材料供应链成为第三个大难题。

固态电池的核心原料主要是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这两样价格都高得让人咋舌。锂金属的市场价差不多95万元每吨,比起传统石墨负极贵了17倍。更棘手的是,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固态电解质厂家,大家都在试着开发,边做边摸索中。

就是说,不光价格高得吓人,货源也还没成熟呢。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第四个呢,是关于基础设施的那些事儿。

固态电池在理论上能十分钟就能充满电,但要想真正发挥这个优势,就得配套专用的超快充桩。而目前很多液态电池的充电桩,跟固态电池的不太搭。要是未来固态电池要走普及路线,咱们还得重建一套充电基础设施,这可真算得上是一场漫长的基础建设大革命。

还有一件得注意的事:固态电池未必就比液态电池更实用哦。

比如说充放电的速度吧,要想让电动车跑得快、充得快,就得靠电池有高的功率。液态电池的电解质阻抗低,离子流动也快;相比之下,固态电解质阻抗高,离子移动得慢,导电率还不到液态的十分之一。彭德宇是这么说的。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曾坦言,有些车企过分宣传固态电池技术已经成熟,其实这是在误导公众和投资者。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关于说到2025年要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这话可得打个问号。毕竟,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真正能批量生产,起码得8到10年时间呢。

曾毓群指出:“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其实是半固态或准固态,里面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这跟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还差点意思,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他们其实并不是在唱空,而是在提醒大家市场别被那些概念牵着走,别被节奏带偏了。

从专利申请来看,中国在固态电池方面的热情确实挺高的。过去五年里,中国公司一共申请了1.3万项有关固态电池的专利,比日本多出三倍,其中七成是发明专利。虽然研发积极性非常明显,但这并不代表距离商业化已经更近了。

汽车企业热捧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现在来说,液态电池的研究和用起来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到2025年,能跑800公里的纯电动车基本变成中高端车型的标配了,比如小米SU7 Pro、极氪007、昊铂HT、蔚来ET9,还有比亚迪海狮EV,这些全都用的液态电池。

不少公司都在安排超快充站,五分钟充个电能跑200公里的快充技术也在逐步实现。当液态电池在性能、价格、安全性方面越来越够用的时候,固态电池的优势就被大大削弱啦。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搞固态电池的研究,却都选择了“稳步推动”的策略。

他们心里清楚,一旦固态电池真正搞出来,液态电池那大笔投入和产能布局可就都得被自己打脸了。

从这个角度看,根本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关乎利益的事情。

放到目前来看,固态电池绝对是新能源行业最有前途的未来方向,只是还得待一段时间——无论是技术成熟度、产业链配合、基础设施升级,还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都还在不断磨合当中。

这场变革的推进速度,可不是靠宣传口号能决定的,而是看实际发展到哪个程度。

成本能不能压得更低点?产线能不能搞得顺顺当当?供应链还能不能稳住?这些问题不搞定的话,“1000公里续航”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停留在PPT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