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小米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这一季度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1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5%,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净利润方面,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119亿元,猛增了133%。这个超出市场预期的财报,说不定会让小米的股价继续往上冲。
从小米交出第一辆汽车开始,市场对汽车业务的关注度就远远超过了手机。随着SU7和YU7的火爆,关注度更是一飞冲天。可以这么说,小米的市值和股价到底能涨到哪儿,主要看小米汽车卖得怎么样,成了关键因素。
对看好小米汽车的朋友们来说,二季度的财报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小米很有可能成为那些新兴造车企业里,最早盈利的一个。到2025年04到06月,小米的智能电动车和AI等创新业务部门还亏损了3亿元。
别觉得亏损3亿元的数字不好看,小米的首款车是在去年4月初交付的,造车一年多后,季度亏损只达3亿,这成绩真是相当不错了。与之相比,另外两家知名的新势力蔚来和小鹏,成立时间都挺早的,到现在还在亏损,尤其是蔚来,早在2014年就造起来,今年第一季度亏损更是扩大到69亿元。
没有比较的话,可能就觉得还不错吧?
刚起步造车,肯定得扛一阵子亏损,不说别的,起初的投入可是挺大的。就拿小米来说,最开始在造车上砸了300亿元,涵盖土地、工厂、设备、研发啥的,大部分都反映在前几年的财务表里。
所以我才说,小米汽车在今年第二季度亏了3亿元,这表现真是挺惊人的。随着时间推进,小米很可能在下半年实现每个月都赚钱,今年第四季度达到季度盈利的目标。如果真成了的话,小米将刷新新势力企业最快实现季度盈利的纪录,比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提前了不少年。
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可是维持它少亏的核心所在。
二季度,电动汽车和AI等创新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26.4%,比今年一季度上涨了3.2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相比更是高出了11个百分点。拿比亚迪来看,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列的品牌,2024年的毛利率是19.4%;而在电动汽车行业利润最大的一众公司中,特斯拉的毛利率是18.4%。
换句话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超越了比亚迪和特斯拉。
高毛利率呢,主要跟两个方面有关。第一,小米选的是高端路线,第一款量产车SU7的价格在20万元以上。而且,去年二季度开始交付的SU7 Ultra,更是定位于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价格差不多53万元,直接把小米汽车的平均单价推到了25.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2.9万元还高了不少。
比亚迪主要专注在中低端市场,能保持大概20%左右的毛利率,主要靠的是销量高,把固定成本分摊得更少。而小米汽车走的中高端路线,本身就有助于提高毛利水平。
第二个方面就是销售量的提升。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要想发挥规模优势,销量得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行。
第二个方面就是销售数字的提高。今年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了8.13万辆,又创了纪录。小米汽车今年的销量目标是35万辆,而在新兴车企中,只有理想汽车的年销量超过了30万辆。规模带来的好处明显,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也随之下降,单个车的制造成本降低,推动小米汽车的毛利率有了很大提升。
当然,小米汽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觉得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紧急处理。
第一点呢,就是虽然配备了自动驾驶功能,但在行业里还算不上领军水平。
目前大家都觉得,电动车的前半段是靠电池支撑,后半段则得看智能驾驶,这个说法基本上被大部分车企都认可了。至于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吧,不能说不行,可跟特斯拉、华为、小鹏这些行业领头羊比,还是有点差距。小米要赶快追上这班车,要么提高自家的研发能力,要么就干脆把第三方的自动驾驶方案买过来用。
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公司家的智能驾驶能达到L3级别,最多也就停留在L2,这也给了小米一个追赶的机会。趁着L3级别的自动驾驶大规模推开之前,把技术上的短板补齐,挺关键的。
第二点就是产能跟不上销量的需求。
跟当年造手机的时候差不多,小米汽车的产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刚上市没多久的YU7交付方面也出了一些问题,排期早就排到30周以后了,有订车的用户还反馈在APP上看到的提车时间甚至要等40多周。
大家都喜欢小米汽车没得说,但除了超级死忠粉,绝大多数人要长时间等下去可就难了。再加上近期一系列YU7的竞争车型即将推出,难免会有一些消费者忍不住放弃等待,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的电动SUV。
小米二期工厂快要开始投产了,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但要想真正搞定这个难题,可能还需要用点别的招数。
总的来看,小米汽车的盈利速度超出预期,毛利率也很高,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虽然在自动驾驶技术和产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但凭借精准的高端市场定位和规模带来的优势,它已经具备了改变行业格局的潜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