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贝尔格莱德向媒体展示一封来自中国的信函。信上明确写着:中方将“加快完成”电动汽车关键矿物的出口审批。这份承诺让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松了口气——他们在塞尔维亚工厂生产的菲亚特熊猫、雪铁龙C3等车型,终于能摆脱因稀土断供停产的危机。
这场危机的源头是中国依法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稀土作为电动汽车电机和电池的核心材料,全球80%的供应依赖中国。今年4月起,欧洲车企提交的稀土许可证申请积压严重,审批通过率一度低至25%。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曾紧急预警:若情况持续,三周内将有更多生产线关闭。
斯特兰蒂斯的困境最具代表性。他们在塞尔维亚的克拉古耶瓦茨工厂年产超20万辆汽车,占该国工业产值的10%。但最近两个月,工厂因缺料多次停工,最终不得不通过塞尔维亚政府向中国“传话”。这一迂回策略背后是欧洲车企的无奈——直接向中国申请审批缓慢,而塞尔维亚作为中国“铁杆朋友”,拥有直达北京的特殊通道。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6月26日明确表态:“依法依规加快审查”是基本原则。最新数据显示,审批通过率已从25%提升至60%,但仍有数百份申请待批。这种“选择性加速”传递出清晰信号:合作友好的国家将获得优先支持。
塞尔维亚正是典型案例。武契奇透露,中方承诺“不会对友好国家设限”,但强调出口材料必须用于塞尔维亚本土生产。这一约束条件直指欧洲车企的潜在操作——过去他们常将稀缺资源调配到德法等国高利润工厂,边缘国家工厂则被牺牲。
稀土短缺只是欧洲车企困局的冰山一角。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三重压力:
本土市场萎缩:德国电动车销量同比暴跌37%,瑞士、瑞典下滑超15%。补贴退坡后,欧洲消费者对高价电动车兴趣骤减。
中国市场失守:大众、宝马、奔驰三大德系品牌一季度在华销量普降10%-17%,利润缩水最高达42.8%。中国本土品牌已占据新能源市场61.9%的份额。
美国关税重击:25%的额外关税让欧洲车企对美出口成本激增,斯特兰蒂斯被迫裁撤北美900个岗位。
当欧洲车企为稀土焦头烂额时,中国车企正加速开拓新市场。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品牌以南非为跳板,向整个非洲推广插电混动车型。奇瑞计划推出8款混动车型,定价均低于2.25万美元,瞄准非洲中产家庭。
这种布局暗含战略转型: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35.3%关税后,传统出口模式遇阻。而非洲年均300万-400万辆的新车潜力,成为中国车企化解贸易壁垒的新路径。
稀土审批风波揭示全球汽车业新规则:资源控制权正取代技术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对稀土出口的合规管理,本质上是对产业链话语权的再平衡。
欧洲车企的被动局面则暴露其战略短板——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却缺乏替代方案。德国汽车专家施密特指出:“欧洲押注电动车却未掌握电池命脉,如同造飞机没有发动机。”
目前,斯特兰蒂斯的塞尔维亚工厂已恢复原材料供应。但武契奇桌上那份中方回函的最后一行仍被遮盖——关于“加快审批”的有效期条款,或许才是决定欧洲车业能否真正喘息的密钥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