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菲特视角来看:特斯拉和比亚迪用成本与品牌筑护城河,新势力凭技术和信任拼出未来长胜可能
刚走进车展,看到一堆新车,手里还握着一杯咖啡。身旁一个维修工大叔被人问:你觉得新款Model Y值不值?他笑笑:便宜点买的车,开着还挺稳,就是觉得比亚迪那滑溜溜的电池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我心里一阵咯噔。
这大概是我观察到的行业微妙变化——价格战拉开战幕,企业的护城河越发重要。大约有估算:2023年到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从20%冲到30%左右(体感,样本少),有人说还能撑几个月,有人认为要看谁能更快筑起护城河。
对比这2年里,身边朋友买车,很多都在犹豫:要不要稳扎稳打,买个品牌、用个技术,还是押宝于未来的信任感?我试着把两款看似对手的车拉出来比一比——特斯拉和比亚迪。
其实跳出这个竞争圈,用投资的角度看,它们都在用成本和品牌,搭建自己的护城河——那啥是护城河?简单讲,就是你家我不敢随便靠近的那个优势。像品牌效应、技术垄断、成本控制。只有差异化足够强,持续时间够长,才算得上一份护城河。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内卷到极致,原因就是行业护城河变浅。以前燃油车时代,小米这样的公司根本不敢跨界。但今天,靠供应链优势和规模效应,造车变得像拼颜值、拼工厂那么简单。
回到特斯拉,说实话,它的护城河还算厚。技术第一无疑,L4自动驾驶、超级充电网络、甚至马斯克自己那股创新冲劲都拿得出手。还有它那品牌影响力——真没几个品牌能和它在市值上比肩(估算:2023年市值超过一万亿,应体感,十年前完全想象不到)。
但我也得更正。你说特斯拉的技术是护城河?当然不完全。它的技术虽然领先,但未来智能驾驶的门槛正在被打破——国产小鹏NGP、华为ADS,表现都不输国际品牌。这些技术优势,很快就会变成补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显示Model Y的成本在2023年比2020年低了三成。这个数字让我吃惊——降价、放量的策略,正在把特斯拉的护城河变成成本地基。如果销量能持续上升(估算:在国内市场100万台左右的样本不够大,但能用作心算),它就能在价格战中保持领跑。
再看看比亚迪,它的护城河就像全产业链自给自足。从原材料到整车,自己都掌控。供应链的规模效应,让它成本压得低,你想打价格战?它照单全收。别忘了它的刀片电池和DM-i的混动技术——技术壁垒不只是你凭空想象,而是在大规模生产中累积的金字招牌。
这意味着什么?有人会问。市场份额能稳?答案是:能。比亚迪2024年占国内市场约33.2%。它的护城河,是靠绝对的成本优势和规模。而且,产业链的完整,让它在成本和议价能力上层压对手一头。
但,记住啊——资产越重,风险越大。比亚迪在大规模扩张,成本压力也越大——如果某天固态电池技术爆发,或别的新技术出现,它的资产重规模可能变成落后盖。这也是我纠正刚刚说的,护城河不能只是规模与成本。
那新势力呢?华为、小米、蔚小理。这帮新面孔,不一样。
华为更像电网的背后技术支撑。它没有造车,但提供平台、芯片、智能化方案,类似淘宝平台,没有实际卖货,却掌控交易话语权。它在构筑技术护城河。问题是:这是不是能成为护城河呢?当然。反正我觉得,华为的ICT技术在国内几家都没得比。
再说小米,雷军把手机公司的超级信任迁移到汽车——它的新买点不是技术,而是生态做牌。比如去年那个18小时锁单24万台的消息,真让人咋舌。(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的理解是:小米的护城河,是超强的用户信任和品牌生态圈。像米粉们对雷军的信心,就变成了一座未倒的山。
对信任我还没深想过,但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只要你不搞大翻车,用户的信任就会帮你护城河越筑越宽。
蔚小理也在打自己的护城河。蔚来曾试图靠换电、服务做壁垒,但换电高成本、快充技术进步让它变得风雨飘摇。小鹏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全栈自研意味着烧钱,要靠销量和信任才能撑起来。而理想则靠增程+家庭场景,搞得像奶爸的车,奇招辗转。
我还在想:这帮新势力,能不能找到像特斯拉或比亚迪那样,真正长久的存在方式?留给谁,那层护城河最厚,也最难被挖穿。
说到这里,难免产生一个问题——未来的冠军,会不会都在某个意料之外的细节里?像是某一项技术突破,或是用户突然变得更在意品牌背后的信任感。
我既觉得,护城河是个硬东西,但同时又明白,技术和信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看那些老牌厂商一边规模,一边技术慢慢沉淀;而新势力靠创新和信任拼出未来。
仰头望着天,忽然觉得:这场拼杀,最终还是要落在用户愿意掏钱的理由上。你说,下一次的价值点会是什么?是人工智能?还是那一抹显而易见的真实牌?还是我没想过的某个微小的变化?
我还在想——这个护城河,究竟会不会被价格战甚至套路冲淡掉?谁能真正靠信任+技术+成本三驾马车稳住阵脚?
这车展的灯光下,偶尔觉得,那辆静静等候的车,就像一个信仰的象征——咱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买谁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