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吗?
余恩源见过。不是从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而是从一辆三轮车的驾驶座上。
那时候他是个送快递的,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最忙的时候一天要送几百个包裹。
他的手因为常年搬货而粗糙,脸上总是带着汗水。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送快递的小伙子,后来造出了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车辆。
他的公司智行者科技,成为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
这不是什么传奇故事,这是一个普通人坚持梦想的事。
余恩源是八零后,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到大,他就是一个喜欢拆东西的孩子。
家里的小电器,他都要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有时候装不回去,就挨一顿骂。但这并没有打消他的好奇心。
上大学时,他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那时候他就对自动化特别感兴趣。
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同学们都觉得他太拼了,但他乐在其中。
毕业之后,他像很多人一样,找了份工作。但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觉得缺少点什么。他想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于是他就去送快递了。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干这个?
但余恩源有自己的想法。他想真正了解物流行业,想知道运输过程中到底有什么痛点。
送快递的日子很辛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很晚才能回家。
夏天热得衣服都能拧出水,冬天冷得手都僵了。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正是在送快递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地方车辆进不去,只能靠人工搬运。
效率低不说,还特别累。他就想,能不能造一个能自己跑的小车,来帮人们运输货物呢?
这个想法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2015年,他毅然决定创业,成立了智行者科技。
启动资金只有几十万,还是他和几个合伙人凑的。他们在北京租了一个小办公室,开始了研发工作。
最开始的日子特别难。他们买来各种零部件,自己组装调试。
经常为了一个小问题,折腾到深夜。有时候累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地板上。
无人驾驶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需要解决的都是特别具体的问题。
比如怎么让车辆识别障碍物,怎么规划最优路径,怎么保证行驶安全。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反复试验。
余恩源带着团队,一点一点攻克技术难关。他们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就用最土的办法。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新开始。
记得有一次测试,车辆怎么都无法准确识别突然出现的行人。
团队连续熬了几个通宵,试了各种方案,就是不行。
大家都快绝望了,余恩源却说,我们再试最后一次。就是这最后一次,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法。
2016年,他们终于造出了第一台无人配送车。
那天晚上,团队所有人都没有回家。大家围着这个不会说话的铁家伙,看了又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产品出来了,但怎么让市场接受又是另一个难题。很多人听说无人驾驶,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余恩源就带着产品,一家一家地去演示。吃闭门羹是常事,有时候连门都进不去。
但他没有气馁。他相信只要产品足够好,总会有人识货。
果然,渐渐地开始有客户愿意尝试了。第一个订单来的那天,整个团队欢呼雀跃,比中了彩票还高兴。
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他们的产品也开始得到认可。
不仅是快递配送,还在环卫、安防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最让他们自豪的是,疫情期间,无人配送车在很多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人员接触的风险。
如今,智行者的无人车已经行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路上。
从最初的那个小办公室,到现在拥有数百名员工的企业,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余恩源常说,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曾经送过快递。因为他知道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知道用户最关心什么。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想出来的。
现在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经常去一线看看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时候还会亲自上手调试。他说这样心里才有底。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坚持去解决它。
过程中的困难很多,但只要你相信这件事值得做,就一定能找到办法。
余恩源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贵贱,梦想不分大小。
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为了心中的那个想法,去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件事。无论是送快递还是造无人车,只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做得精彩。
(老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