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这档子事儿,颇值玩味。SU7 Ultra原先靠着那1548匹的“蛮力”攒了波人气,谁能抵挡风驰电掣的诱惑呢?不料,一纸OTA升级,这功率被封印了,得刷出个赛道圈速才能解禁。车主们瞬间上头,感觉像是砸锅卖铁买了双专业跑鞋,结果被告知只配在跑步机上遛弯。
事情脉络倒也不复杂,前阵子小米汽车在高速上事故频发,舆论的板子噼里啪啦地打下来。小米寻思着,那就搞个釜底抽薪——削减功率,规避风险。可问题是,这招儿顶多是扬汤止沸啊!
你想想,掏腰包买这车,图的就是这份凌厉的性能。现在性能被“物理阉割”了,谁能忍气吞声?如同你一掷千金配了台旗舰电脑,厂商却为了节能降耗,给你锁频了,不得原地爆炸?有车主就吐槽了,当初广告吹得天花乱坠,现在说砍就砍,这不是明摆着钓鱼执法吗?感觉尊严被摁在地上摩擦。
当然,也有拥趸力挺小米,认为安全至上,无可厚非。速度再刺激,也抵不过性命攸关。再说了,现如今智驾技术还处在襁褓期,安全才是压舱石。这番说辞固然有其道理,性能再炸裂,安全性拉胯,那也是海市蜃楼。但这种“一俊遮百丑”的逻辑,总让人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像是为了“安全”这面大旗,牺牲了用户切切实实的需求。
这起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车企在营销时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龃龉。小米在推销SU7 Ultra时,恨不得把“性能猛兽”几个大字镂刻在车身上,但对功率限制这事,却惜字如金。这种信息壁垒,是引爆用户情绪的导火索。说穿了,就是前期画饼有多诱人,后期反噬就有多强烈。
而且,这并非小米第一次因为OTA升级翻车了。之前就有用户抱怨,升级后车辆性能不升反降,妨碍了日常使用。几次事件累加,车主们对小米汽车的信赖度,恐怕也摇摇欲坠了。
聊到这儿,不得不抛出一个疑问:车企究竟该如何斡旋,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用户的驾驭乐趣和应有权益?这绝非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门需要拿捏分寸的艺术。车企不能只顾着炫技,还得把用户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尖上。用户呢,也得审慎看待车辆性能与安全之间的关联,别一味迷恋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忘了安全才是抵达终点的唯一路径。
你看,把这件事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下,其实颇堪玩味。一方面,车企在比拼参数、大秀肌肉,恨不得把车打造成为“陆地巡洋舰”。另一方面,现行的交通法规和道路硬件设施,并没有完全匹配。这种错位,才是诱发交通事故的症结所在。
单说功率这件事,你以为越大越好?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道路上,1548匹马力根本无从释放,反倒成了移动的炸弹。就好比给你一把火箭筒,结果你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你说膈应不膈应?当我们惯性地将矛头指向驾驶员操作失误或是车企技术短板时,是否忽略了道路规划、交通疏导等更深层次的掣肘?
这场轩然大波,对小米汽车而言,无疑是一次痛定思痛的契机。如何在产品定位和营销措辞上进行校准,如何在充分尊重和保障用户权益的前提下,博得市场的青睐与拥戴,是他们迫在眉睫的课题。而对用户们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一次重新检视自身驾驶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契机,别光顾着油门踩到底,忘了平安才是回家的通行证。
归根结底,小米汽车这出戏,不仅仅是关于车辆性能和安全平衡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用户权益与企业责任的拷问。但愿这番风波能让各方都汲取教训,探寻出一个更妥帖、更均衡的解决方案,让科技的进步真正为人们的出行添砖加瓦,而不是平添困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