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如何做世界一流,书记市长亲自调研,产业升级能带来啥变

每个中国人对汽车都有一段情结,无论是小时候街头巷尾盼着看一辆“桑塔纳”还是后来满街的国产品牌,大伙都能感受到汽车产业和咱老百姓的日子息息相关。现在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说是要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集团,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也亲自跑去调研。当官的这么上心,企业能不能真的干出新气象?这事儿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长安汽车能被赋予那么多光环?政府和企业“联手”,到底能给这城市、老百姓带来啥变化?咱们到底需要啥样的车企?

先来说说这个调研和座谈会。袁家军书记和胡衡华市长亲自带队去看长安汽车,人家不是光听汇报、拍拍肩膀那么简单。你看,走企业、进实验室、跟技术人员现场交流,这就把“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纸上干到了地头,说白了就是动真格,给面子更给资源。这种政企协同听着很唬人,其实核心一点,就是让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发力,盘活大项目,带动产业链。

话说回来,汽车产业现在重要在哪?这两年你逛车市就明白了,关键字全是“智能”、“新能源”、“网联”、“碳排放”。以前拼的是发动机马力,现在拼的是电池、算法、芯片和全车联网。谁能掌握了这些,谁就是“行业排头兵”。这也是为啥袁家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别看这话挺党政,实则说到点儿上。

不过你仔细琢磨,汽车巨头和地方政府签协议,真的能玩出新花样吗?其实问题就出在“合作”二字上:一边是国企大佬,技术、钱袋子、全球布局都不差;另一边是城市和地方政策圈,能提供地皮、人才、政策红利。这么一配合,要是只摆“仪式感”,最后做做样子,也落不下蛋。可要真像这次这样,书记市长亲自跑现场,把问题拉出来,当面抠细节,那就有点意思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车企搞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这对老百姓意味着啥?首先是工作机会。长安现在要拉“高能级创新综合体”,意思是高薪高职岗位要来了,不仅是装配工,还有一堆搞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新材料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制造业升级了,科技创新需求破土了,这种产业往往哪里强,就能把人才聚起来,钱也跟着流,城市也活过来了。

其次,这产业升级影响到很多环节。你开车买车,过去想着质量,现在还查续航、查辅助驾驶,越来越多的人买长安、比亚迪、蔚来这些国产品牌,不光是价格合适,还真心信得过技术。中国不缺工厂,缺的是“安全感”和“科技感”,这两样东西长安要是握住了,等于直接解决了普通用户的核心矛盾。

长安汽车如何做世界一流,书记市长亲自调研,产业升级能带来啥变-有驾

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能不能掌握核心科技”?说实话,过去很多国产车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发动机、芯片、车载系统一大半都是进口的。长安喊着“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这不是嘴皮子功夫,是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和话语权的真事儿。试问,如果哪天你进口不来芯片了,那一整条汽车生产线都要停工,市长书记再亲也没用。所以政企互补,地方支持资金、人才,企业拿出创新精神、国际视野,这一拍即合,才有真正发力的可能。

这次座谈会上还提到“改革”,说要搞多元化激励、中央企业和地方合作推进国企改革。你知道过去很多国企常常被说官气重、创新慢?现在都在改变,长安要靠新制度激励创新团队、引入全球化人才,这个气象和老国企的“铁饭碗”模式完全不一样。这种改革其实也是把企业的活力和地方政府的资源整合,让国企变得既稳又灵,又能冒风险,也能找市场。

长安汽车如何做世界一流,书记市长亲自调研,产业升级能带来啥变-有驾

国际化发展也是这次调研谈到的重要目标。以前咱们的汽车企业,都是国内搞搞,海外市场说的多,真正“走出去”的少,大部分都碰了钉子。这几年你看长安、比亚迪、吉利都开始在东南亚、欧洲、南美做产业链布局,设厂、发力国际品牌。为什么要出去?因为只有国际市场能检验你产品到底好不好、技术到底硬不硬。中国汽车品牌如果能把国外打下来,国内市场就自然有底气。这种国际化不是一阵风,要配好服务体系、供应链、售后保障,也要应付好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再聊聊长安汽车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除了赚到钱,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社会公益这些环节里做到让人钦服。有些企业光想着利润,结果污染环境、压榨员工、虚假宣传,最终信誉全亏进去了。现在长安要做绿色低碳转型、做品牌责任事,这种价值观,才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底线。毕竟中国已经有太多“任性”的企业,产业规模做大了,最后却变成了社会负担。所以政府和企业携手,目标不能只是短期利益,而是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到底对社会有啥贡献?又是怎么对待老百姓的信心和要求?

说起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这个口号,听起来很文艺。但背后的意思是重庆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汽车产业新高地。你要想想重庆人多地广,产业基础雄厚,政策环境活跃,这些年又急追科技创新。中国长安选择在重庆长期深耕,其实也反映了城市与产业之间的一种互相依偎、各取所需。今天企业有政策扶持、人才支持,城市有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量。这种关系,算得上现代城市和龙头企业最理想的合作范式了。

但理想归理想,落地还得看实际。每次听到企业和地方签战略协议,老百姓心里多半是半信半疑:这次会不会又是说得多、做得少?但就这个调研过程来看,市委书记市长直接下场、全程抓进度、强调落实细节、听一线声音,这种态度值得点赞。如果市场、企业、政策真的能“同频共振”,那么未来几年重庆的智能汽车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就业和城市氛围都可能上台阶。关键是能不能把问题和目标拎得清,资源和创新配得上。

还有一点,这次长安跟重庆签约,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已经牢牢绑定。一旦一个环节掉链子,不是企业一家受损,城市发展也跟着受影响。所以说,这种合作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协议多漂亮,而在于双方如何应对不可预见的变化:比如全球经济下行,核心技术受限、供应链断裂,甚至企业内部出现治理危机。到那个时候,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就不仅仅是美词,而是要真正落地为困难时彼此托底的硬措施。

长安汽车如何做世界一流,书记市长亲自调研,产业升级能带来啥变-有驾

说到底,中国想要有国际影响力的车企,不是靠一句喊口号,而是要有扎实的技术、可靠的产品、健康的人才结构,最重要还有一整套能抗风险的机制。政府能提供资源和环境,企业要拿出创新和担当,双方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变成一种官场秀场。

你还在观望吗?其实,大家都一样,真希望有一天,你在欧洲、美国的街头看到一辆咱们的国产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听外国人夸“这中国车智能、好开”,你心里的自豪感,绝对比今天所谓的销量新闻更加踏实。所以,政企协同、创新驱动、国际化、社会责任这些词不是用来作报告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工程师、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每一天都在实打实地啃的硬骨头。

袁家军、胡衡华此次亲自调研签约,既给长安汽车加了油,也把重庆智能网联产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未来路还长、挑战还多,但只要目标清楚、步子扎实,中国汽车企业的“大国品牌”路子,绝对会越走越宽。重庆和长安汽车能否联手走出国门,兑现座谈会上那些牛气冲天的承诺,到最后还得看所有人的担当和努力。老百姓就等着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中国制造”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真正让世界仰望的新标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