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上,大众放出豪言,未来三年要在中国市场梭哈超过30款新车,电车唱主角。这操作,细寻思是不是有点玄幻?一边厢,外资品牌衰退论调甚嚣尘上,另一边厢,这些老炮儿们又跟打了鸡血似的往里砸钱。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啥药?
平心而论,大众这回的牌局颇有看头。他们不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推新车,还标榜一个“在地研发,专供中国”。这话听着耳熟能详,但这次似乎有点来真的。他们亮出了三款概念车,都是跟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撸起袖子一起干的,什么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摆明了是要深度绑定中国市场。
这盘算的背后,当然有生存压力。当下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头号玩家,谁也不想错失这块肥肉。但更深远的考量,恐怕还是在于赛道拥挤,竞争白热化。早些年,大众靠着耐操省心,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如今,自主品牌揭竿而起,比亚迪、蔚来、小鹏,个个都是狠。它们更懂国人的心思,也更敢于破圈创新。
大众如果还抱着老黄历,恐怕真要被卷入历史的尘埃里了。所以,他们必须换挡提速。这次上海车展,他们秀的不仅仅是肌肉,更是新的身段。他们要向中国消费者示好,他们不是来“薅羊毛”的,而是要跟大家一起“耍”的。
当然,这“耍”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一方面,大众要固守自己的品牌基调,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中国市场的独特偏好。这就像跳一场混搭风的舞蹈,既要舞出自己的范儿,又要和舞伴心有灵犀。
就拿这次亮相的三款概念车来说,ID.AURA、ID.ERA、ID.EVO,各有千秋,但都强调智能互联和本土化定制。比方说,ID.ERA直接对标中国消费者对增程式车型的执念,综合续航里程剑指1000公里。ID.EVO更是脑洞大开,直接搬来了“女王座驾”、巨幕娱乐屏、磁吸拓展坞,甚至还内置了基于中文大模型的AI智能助理。这阵仗,简直是把国人的G点拿捏得死死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概念车距离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2026年才能陆续面世,这期间,风云变幻,谁也无法预料。并且,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江湖,技术更迭堪比火箭发射。今天还站在C位的,明天可能就被拍在后浪里了。
大众这次豪赌CMP平台和CEA架构,声称能实现40%的成本瘦身,并将研发周期缩短超过30%。这听着天花乱坠,但能不能真正兑现,还得看实战表现。说到底,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比拼的不仅仅是硬核科技,还有供应链、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等等软实力。
与固有印象相悖,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并非一败涂地。他们的技术底蕴和品牌光环依然闪耀,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拥抱中国市场的蝶变。大众这次的“在地研发,专供中国”策略,或许能给其他外资玩家提供一些思路。
当我们路径依赖地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沉沙归咎于“水土不服”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决策机制的迟钝、对本土市场的认知偏差、创新活力的匮乏等等。
单单“本土化”这三个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复杂性。本土化不仅仅是设计一款迎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车型,更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契合中国市场脉搏的运营体系。这需要外资品牌放下身段,真正浸润到中国市场的土壤里。
大众这次的华丽转身,能否一蹴而就,现在盖棺定论尚早。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努力校准中国市场的频率,也在试图和中国消费者建立更牢固的情感纽带。
四十年前,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让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他们又能否续写这段佳话?让我们翘首以盼。但愿,这次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汽车,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一份赤诚和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