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起来一公里吧,车里传出来的那种嗡嗡噪,我就觉得,这增程技术的进步,比我预料中还快。记得以前惯性觉得增程车就是油电混合版,其实不然。这次别克的至境L7用的是真龙增程,听着名字就像个龙一样霸气,实际说白了,就是增程器的技术比以前成熟了,抖动、噪音都大幅度下降,敢说是真正的无感切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个测试——百公里加速时间,估算只需5.9秒(这不一定靠谱,样本少,估算体感),实际上试驾的朋友说,明显感觉比前几代快多了。怎么做到的?不是简单挂个快,是系统设计得更聪明,把电动机和增程器的配合调得极细腻,靠着智能算法,切换更平滑,也难怪消费者一问油耗就七嘴八舌,0.5L/百公里(体感估算)还真不算离谱。
我是在工厂里边走边想,供应链的博弈很微妙。你看,别克用了真龙这名字,给人一种国产芯片或国产技术的感觉。实际上,背后做法就像买菜,大家都在抢供应链的肉,尤其要看谁能把增程器的核心零部件量产做稳。自从上个月我跟生产线上的师傅随口问这批芯片能用几次,他就笑了:看供应,没得选。其实就像你去买菜,材料好坏直接影响成品。
说到这里,我还在想,别克这次的技术创新是不是把把中国市场当本土用心打造的这条路走得更远了?过去合资都是引入成熟模式,但现在在中国,本土化研发变成了硬需求。尤其是在智能驾驶上,别克与自主品牌比拼,感觉就像打篮球,过去是靠投篮,现在是真拼背运球和配合。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合作能持续多久?还是说,到最后还是合作变割裂?
对比:你试过在同价位里,别克至境L7跟某一款自主品牌的插电混动车,直接开起来的感觉?其实差异挺明显。自主品牌的操控还在年轻化的阶段,用的技术更偏向敢玩,而别克这个真龙让人觉得更平顺、更挺拔。像我体验过的,别克的动力表现更沉稳,不带那股冲劲儿,但过弯的稳定性更让人舒服。自主品牌的车,比如吉利几款,虽然在热情上还占点优势,但你要真正上高速,稳健才是硬指标。
我得更正一下之前的观点,不能只说合资就是安全稳定,其实自主品牌也在逐步追赶,尤其是在底盘调教和操控感上,差距在缩小。像我朋友开的一辆吉利新车,操控感比之前强太多了。而我今天试驾的别克L7,确实感觉更适合长途开,这不只是技术堆料,更是研发方向的转变。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技术创新是不是都围绕着满足大众日常在设计?比如无感切换安静性,其实都不难理解,技术的本质其实是让驾驶体验更顺溜。不过我有个疑问:这到底是不是装出来的东西?硬件和软件能不能真得永远跟上?我自己也在想,未来是不是每个品牌都得写个和风细雨的软件故事。
有一件事我一直没细想过——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从华为到小鹏,再到奥迪用华为,像这种中西合璧,会不会造成技术夹击而非优势?有时觉得,就像你在厨房用不同锅煮饭,火候和调料都要提前调好,否则做出来的菜分分钟翻车。这算是一种猜测:大合作其实隐含着很多风险——要把不同系统融合得自然,真不容易。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品牌年轻化这事,不光是外观,要把技术做得年轻化才能吸引年轻群体。别克这次用未来感的设计,挺拼的啦,也算试图换脸。真正的年轻人买的是型格,那我问你:这些设计、技术是否真能打动新一代?还是说只是装样子?
最后的细节是——我刚才看了个朋友圈,有个朋友说:我还是喜欢那种老车的踏实感类。这让我意识到,不管怎么折腾,还是有一类驾驶者喜欢油门能踩、方向能转的那种惯。而我站在旁边想,是不是未来的车越智能,我们反而越喜欢简单清晰的体验?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在技术繁复的背后,可能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个还原感。
突然觉得,那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小细节会不会就是——一块温暖的方向盘,新科技带来的,不一定非得多复杂。你会不会也喜欢,最后还是能摸得到的那份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