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尊界S800都只用1.5T增程器?1.5T/1.5L增程器真的够用吗?
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新鲜,几乎每个对“增程式混动车”有点兴趣的网友,迟早都会在键盘上回旋踢出这么一脚:都2024年了,怎么增程器还死磕那颗1.5的“小心脏”?这玩意儿真够使吗?别说尊界S800这样看起来能和GL8掰手腕的家伙,即便是空气里都带点电荷的新能源市场,也难免疑窦丛生。要知道,在很多人传统认知里,换个车不就是要大动力大排量,出去跟兄弟们聊着才有点炫耀资本吗?
于是,谣言就冒出来了:说1.5L或者1.5T搞个增程纯粹是因为厂家抠门,为了压低成本不惜牺牲动力体验。听着好像有道理?但真相如同魔术后面的那只兔子,不拆穿你永远不知道它到底多大。
先说发动机排量的问题。“增程式都是1.5升和1.5T?”非也。增程器追求的从来不是大,甚至可以说“越小越美”。举例——宝马i3的增程器,是款0.6升两缸摩托车引擎,都比你想的更“节俭”;理想ONE用的更是1.2T三缸。你如果对增程器的动力指望“豪横”,那大概找错了片场。对于他们来说,排量小的直接好处是三连击:一、占地盘不抢空间,给电池和电机中场腾位置;二、油耗没那么咬手,谁买新能源还真指望回去加油?三、成本、利润、维护,统统都顺滑下来,掌声请给财务自由一点尊重。
再退一步看,为啥现在市面上增程式成了1.5L-1.5T的天下?原因很简单:现实是最好的拍板师。在咱们国产车企的“全村的希望”年代里,几乎每家品牌的1.5系发动机都榨熟压精,技术成熟、供应链广、成本平、配件山一样多。怎么形容呢?就像老家小饭馆菜单里的红烧茄子,便宜、好吃、从来不缺货。有这么香的铺垫,还真没必要为了创新硬生生拔高“增程器排量”,毕竟争口气不如争点钱。
可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小排量增程器到底够不够用?咱们不斗嘴,就用基本常识算算账。
电机是什么?是靠电说话的,动辄150kW往上,换算成瓦数你会觉得自家插座随时要短路;但你换个角度想,日常用车时真有那么多瞬间功率全部都上?城市红绿灯、堵车、送孩子,真正踩“地板油”的场景少之又少。大部分情况下,动力输出只用到峰值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所以1.5T小发动机,看似“弱小无助”,其实是一台永动机,它的任务是稳定发电,而不是现场PK对手。
更何况,如今的增程式一般都配上了“大号电池”,什么20度、25度都见怪不怪,纯电续航动辄一百五十公里往上。这就意味着电池像你口袋里的备用金,平常先用电池里的存款;等快没了,增程器就出来“接济”,只要不故意恶搞,根本不用担心会有电力断供的尴尬。就像你家冰箱没停过电,随时都能吃到凉西瓜。
回头再看,增程器最理性的玩法绝不是堆砌参数,而是把效率调优到极致。用过微波炉的人都知道,烧一碗饭和烧十碗,功率不会差多少,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都不是满负荷工作。车子也是这个理,电池和电机负责日常输出,增程器负责稳定补能,只要二者高效配合,任何“账面弱点”其实都能通过智能控制和算法弥补回来。况且,省下来的空间、电量,最终都是用户利益的再分配,而不是让豪言壮语撑满后备箱。
至于豪车品牌纷纷布局大排量PHEV、理想却坚持1.5T作为标配?表面看是“反人类”,可仔细想,都在比效率、比经济账、比长远体验。一味追求大排量,只会让增程器占据更多能耗与资源,省心不成、后期维护麻烦倒是管饱。增程式混动的意义,不在于让发动机再做一回青春梦想,而是让整车以最优输出找到“长期主义”——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
最后回到主题,1.5T/1.5L增程器,撑起的不仅是车,还支撑了“新能源理性消费天花板”。别轻看这颗小心脏,它背后的工程哲学,远比“排量崇拜”更值得致敬。至于“动力够不够”这个老梗,等你真正开上车、体验过无缝衔接的加速和静谧,也许你就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了。
别忘了,中国人买车,从来不仅是烧油的事儿,更是用脑子的事儿。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