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汽车行业。

大家都在比谁的功能上得更快,谁的自动驾驶里程数更好看,恨不得今天发布,明天就能让车子在全国畅行无阻。

然而,就在这片喧嚣中,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却抛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行业主流的智能驾驶技术,就像是“猴子开车”。

这句话听着刺耳,但却一针见血。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意思是说,你让一只猴子看一万遍人开车的录像,它或许能学会模仿打方向盘、踩油门的动作,但它真的理解红灯为什么停、绿灯为什么行吗?

它知道前方车辆突然刹车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危险吗?

它不懂。

它只是一个高水平的模仿者。

当整个行业都沉浸在这场“超级模仿秀”里,追求短期内能快速落地的技术时,理想汽车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更艰难、更漫长的“长征”——他们决定推翻现有的技术架构,从零开始研发一套名为VLA的司机大模型。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像是一场对智能驾驶根本逻辑的“拨乱反正”,试图教会汽车从“模仿”走向真正的“思考”。

要理解理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看似“费力不讨好”的选择,我们得先看看当时大家都在走的“康庄大道”——端到端模型,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用大白话说,就是让汽车的“眼睛”(摄像头等传感器)直接指挥“手脚”(方向盘、刹车、油门)。

它跳过了中间复杂的分析和决策过程,直接从输入到输出。

这种方法在早期确实很有效,能让车辆快速学会一些驾驶行为。

但很快,所有人都碰到了天花板。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首先,它的学习效率会递减。

车企们投入巨额资金,雇佣几百人的团队,日夜不停地在路上跑,收集了成百上千万段驾驶视频来“喂”给模型。

可大家发现,当数据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再喂更多的数据,模型的驾驶水平提升就微乎其微了。

这就像一个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题库,背完一千道题可能能考80分,但再让他背一万道,他可能也只能考到85分,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

更要命的是,这种模型是个“黑箱子”。

它突然来一个急刹车,或者做出一个奇怪的转向,你问它为什么,它自己也说不清楚。

对于坐在车里的乘客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极其可怕的。

而且,现实世界的路况复杂多变,你永远无法通过真人开车的方式,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比如突然从巷子里冲出的电动车,或是高速上毫无征兆的爆胎事故,全部采集一遍。

面对这些难题,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打补丁”,用各种规则和算法去修补这个模型的缺陷。

但理想认为,地基就是歪的,在上面盖再漂亮的房子也没用,必须推倒重来。

于是,VLA司机大模型登场了。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它与“猴子开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引入了“思考”的能力。

它不再是简单的“看到就做”,而是在中间增加了一个“理解和推理”的环节。

这个过程,技术上叫做“思维链”。

举个例子,VLA看到前方路口亮起红灯,它的“内心戏”是这样的:“检测到红色圆形信号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红灯表示禁止通行,为了确保安全并遵守法规,我需要平稳地刹车,并停在停止线以内。”你看,它不仅知道该做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这样一来,汽车就从一个只会听指令的机器,变成了一个懂得交通规则、能权衡利弊的“老司机”。

当然,要培养出这样一位“老司机”,不能真的让它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去积累经验。

这就引出了理想的另一个关键决策:用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来替代超过九成的真实道路测试。

你可能会想,仿真测试不就跟打游戏一样吗?

能靠谱吗?

一开始,确实存在差距。

理想的工程师们也承认,最初的仿真系统和真实世界的一致性并不完美。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但他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硬是把这个虚拟世界打磨得跟现实几乎一模一样,一致性做到了99.9%以上。

这个虚拟世界有多厉害呢?

他们可以把现实中收集到的任何一个危险场景,比如一次惊险的“鬼探头”,在虚拟环境中进行1:1的完美复刻。

然后,让VLA模型在这个场景里反复“练习”成千上万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速度去经历,直到它学会最安全、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这种训练方式的效率是惊人的。

2025年上半年,理想的仿真测试总里程已经超过了4000万公里,一天的高峰测试里程就能达到30万公里。

这是任何一支真人路测车队都无法企及的速度和规模。

更重要的是,那些在现实中百年一遇的极端危险情况,在虚拟世界里可以成为VLA每天的“家常便饭”。

这就好比一位宇航员,在真正进入太空之前,早已在模拟器里应对过无数次设备故障和突发状况。

所以,理想搞仿真,根本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这才是唯一能跑赢技术迭代、真正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

这个由超过40万个高难度场景组成的“虚拟驾校”,构筑了理想最核心的技术壁垒。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要实现这一切,背后是一场涉及数据、算法、算力和工程能力的全面“长征”。

首先是数据,理想从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积累了超过43亿公里的辅助驾驶里程,就像一座巨大的“数据金矿”。

但光有矿还不行,还得会“炼金”。

他们用先进的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了近四分之一的不规范驾驶行为,只保留那些经验丰富、驾驶平稳的“老司机数据”用来学习。

在算法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一个像服务器里那么庞大的“大脑”装进车里小小的芯片中。

理想的工程师们通过一种叫做“模型蒸馏”的技术,把一个320亿参数的云端大模型,巧妙地压缩成一个32亿参数的车端模型,同时还通过优化,把决策和反应的时间缩短到了区区15毫秒,比人眨眼还快。

在算力上,理想也不盲目追求芯片参数的数字有多高,而是更关心“有效算力”,也就是芯片的实际工作效率。

他们通过一系列底层技术优化,让芯片能用更“精炼”的语言去计算,就像一个速记员,用更少的笔画记录同样多的信息。

最终,他们硬是在芯片上压榨出了远超常规的性能。

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理想多年来在工程部署上积累的经验,从早期在性能一般的芯片上实现高速辅助驾驶,到如今在顶级芯片上部署复杂的VLA大模型,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工具链,是别人花钱也买不来的。

当技术变得强大,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刻的责任和价值观的拷问。

理想汽车VLA发布,长征计划启动,续航突破新纪录-有驾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在一辆理想汽车上,用户对VLA下达指令“左转避开前面的三轮车”,但VLA却“无动于衷”。

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是VLA做出的主动价值判断。

因为它分析出,当时车辆处于双向单车道,左转就意味着逆行,这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安全红线。

在效率、舒适和安全之间,理想毫不犹豫地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这种坚持的代价,就是初期体验上可能会显得有些“保守”,比如地库限速一度被用户抱怨“太慢”。

但理想宁愿先用这种方式换取用户的绝对信任,再在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逐步提升能力上限。

更让人期待的是,VLA还能“越开越懂你”。

它会通过学习你的驾驶习惯,逐渐调整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开车雷厉风行,它会变得更果断;如果你追求平稳舒适,它就会开得四平八稳。

未来,甚至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为家庭中不同的成员切换到专属的驾驶模式。

这种人性化的体验,让汽车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贴心的伙伴。

这场漫长而艰难的“长征”,最终也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报。

数据显示,理想的智能驾驶功能拥有极高的用户试驾率和满意度,尤其是在高端车型上,绝大多数车主都选择了搭载高阶智驾的版本。

这说明,智能驾驶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配置,而是真正驱动消费者购买的核心价值。

理想汽车用自己的坚持证明,当整个行业都在追逐风口、抄近道的时候,选择那条最难走的路,深入本质,重构规则,虽然孤独,但最终可能会抵达一个更远、更可靠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