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又有谁能够料到,增程式汽车竟会强势崛起,后来居上,超越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一跃成为汽车市场的热门宠儿。
举例而言,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理想L7和问界M7成功跻身豪车销售榜单,与“BBA”(奔驰、宝马、奥迪)分庭抗礼,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就拿问界M9的市场态势来看,登上销售榜单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作为一款售价在50万级别的车型,其风头甚至盖过了宝马X7和路虎揽胜,令众多消费者为之倾心。
正因如此,众多车主纷纷跃跃欲试,转而投身增程式汽车的阵营。
然而,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他们却追悔莫及,深感实际的驾驶体验与自己最初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部分资深车主指出,增程式汽车存在三大显著弊端,每一个都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
其一,便是增程式汽车的续航能力实在不尽人意。
说来颇为奇特,增程式系统的问世,原本是为了解决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难题。
其原理是在车辆上配备一个大容量油箱,只需前往加油站,短短两分钟就能完成加油,瞬间让人充满安全感。既然如此,增程式汽车又怎么会出现续航方面的问题呢?
实际上,这其中的缘由,只有亲身使用过的车主才深有体会。
增程式汽车在“用油”和“用电”方面,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电费每度仅需5毛钱,而油价却高达每升9元。
其实,如果只能使用燃油驱动,倒也还好。但一旦车辆具备“可油可电”的功能,在如此鲜明的成本对比之下,每次踩下油门时,车主都会感到一阵心疼。
其结果就是,增程式汽车的车主为了节省开支,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纯电模式行驶。
那么,以车辆标称的200公里续航为例,首先要扣除80%的续航折损,再减去厂家设定的20%保电限制。
就算乐观估计,假设这200公里的续航能够完全实现,这样的里程数真的足够日常使用吗?
答案不言而喻,如今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600公里都还让人觉得不够用,更何况只有200公里的增程式汽车。
当然,也有人提出,如今增程式汽车即将普及大容量电池方案,续航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但是,大容量电池究竟能有多大容量呢?
以市场上颇具代表性的理想L7和问界M7为例,实现200公里的续航,已经配备了40度的电池。
可想而知,考虑到车辆自重等因素,即便增加电池容量,又能增加多少呢?最多也就是增加到50 - 60度左右。如此一来,续航里程顶多也只能提升到300公里左右。
这就好比矮个子穿上高跟鞋,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一周仍需充电2 - 3次的情况依旧难以避免。
如此情形下,购买了增程式汽车的车主,若只想使用纯电模式行驶,会面临诸多不便;而踩下油门使用燃油时,又会心疼油钱。倘若没有家庭充电桩,增程式汽车的使用体验更是会大打折扣。
相信对于这一点,各位增程式汽车的车主都有着深刻的共鸣。
其二,便是长途出行的实际需求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频繁。
增程式汽车的迅速兴起,实际上反映出两个可能让人意想不到的现实情况。
第一,对于日常短途通勤而言,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并不需要达到1000公里甚至800公里,200公里就足以满足需求。
第二,为了避免长途出行时的续航焦虑,人们愿意接受频繁充电所带来的麻烦。
简单来说,许多人选择购买增程式汽车而非纯电动汽车,主要是考虑到一年中“可能会有”的少数几次长途出行场景。
如果确实有频繁的长途出行需求,增程式汽车凭借其大容量油箱,相比纯电动汽车确实更具优势,让人更加安心。
然而,部分车主却发现,自己完全是过度担忧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一年到头真正需要跑长途的次数寥寥无几。
相关数据显示,增程式汽车车主使用纯电模式行驶的比例约为85%左右。
这意味着,在85%的时间里,增程式汽车都被当作纯电动汽车来使用。对于这些车主而言,一台纯电动汽车实际上更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在短途通勤场景下,纯电动汽车的充电频率更低。而且对于一些里程较短的长途出行,纯电动汽车也完全能够应对自如。
例如,在省内的长途出行,距离一般在200 - 300公里左右;或者一些跨省的长途行程,如果距离在600公里以下,纯电动汽车都可以轻松应对。
另一方面,从性能体验方面来看,纯电动汽车也优于增程式汽车。
不要说增程式汽车也是电驱动,要知道增程式汽车多了一套内燃机系统,车身更为笨重,先天在灵活性方面就存在不足。
而且一旦电池电量低于20%,车辆就会触发强制保电模式,内燃机介入发电,不仅噪音较大,有时还会出现动力受限的情况,驾驶体验远不如纯电动汽车那般畅快。
总之,如果没有频繁的长途出行需求,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性能体验方面考虑,增程式汽车都并非最佳选择。
其三,增程式汽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省钱。
许多人听到“使用电驱动非常省钱”之类的宣传,便心动不已,加入了“增程式汽车爱好者”的行列。
然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仔细算账才惊讶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方面,增程式汽车的售价相对较高。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都说增程式技术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低。但实际查看市场情况后会发现,10万元以内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比皆是,而增程式汽车却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这就很明显了,增程式汽车的价格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存在虚高现象,消费者在购车之初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那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忍受充电的不便所节省下来的那一点费用,简直是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增程式汽车的维修保养成本也相对较高。
道理很简单,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都只有一套动力系统,而增程式汽车同时配备了燃油和纯电两套系统,并且这两套系统同时运行。一旦其中一套系统出现故障,整个车辆的运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故障率自然大幅提高。
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只享受两套系统带来的优势,而不承担两套系统可能出现的缺点。
如此一来,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可能出现的故障,在增程式汽车上都有可能出现。
比如,燃油汽车常见的发动机异响、烧机油问题,以及纯电动汽车的EV受限、电池衰减等问题。
由于拥有两套系统,增程式汽车的保养费用也比燃油汽车高出2000 - 3000元。
再加上增程式汽车在后期的保值率较低。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果再继续深入计算,可能就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
总体而言,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形成了燃油汽车、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四大势力”割据的局面,各自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汽车是十全十美的。
增程式汽车同样如此,它虽然解决了长途续航的担忧,但却带来了短途充电的麻烦。
虽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完美,但对于有长途出行需求且具备家庭充电桩条件的车主来说,增程式汽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相对较好的使用体验。
然而,如果没有这些需求或条件,那么燃油汽车或纯电动汽车可能更适合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