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鲸吞极氪内幕:李书福的“新能源帝国”终极拼图

当特斯拉市值蒸发2万亿时,谁在悄悄完成新能源赛道的终极布局?7月15日,随着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李书福酝酿三年的"新能源汽车航母"终于浮出水面。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本运作背后,藏着传统车企转型最教科书级的破局样本。

一场蓄谋已久的"闪电战"

回溯这场合并的进程,吉利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执行力。5月7日突然抛出私有化要约,7月15日即完成签约,短短69天就解决了中概股回归的复杂难题。更值得玩味的是,极氪去年11月才在纽交所上市,如今却宁愿放弃美股平台也要回归吉利体系。

李书福在《台州宣言》中埋下的伏笔此刻清晰浮现——通过"一个吉利行动",将分散的油车、混动、纯电三大战线收归统一指挥。上半年数据显示,吉利中国星系列稳居自主品牌销冠,极氪单车型均价突破33万元,这种高中低端全链条布局,正是对抗特斯拉价格战的秘密武器。

合并背后的三重战略深意

这场合并绝非简单的资本游戏。首先在技术层面,极氪的SEA浩瀚架构将与吉利CMA架构形成互补,前者专注800V高压平台开发,后者深耕混动系统,合并后研发投入将突破每年百亿规模。

供应链整合更将产生化学反应。极氪自建的三电工厂与吉利全球采购体系结合后,电池成本有望降低15%。而极氪直营渠道嫁接吉利4000家经销商网络,将构建起新能源时代罕见的"线上+线下"全域营销体系。

最关键的还是市场卡位战。完成合并后的吉利,将成为少数同时掌握甲醇、混动、纯电三条技术路线的车企。当其他品牌还在为技术路线摇摆不定时,吉利已经实现了"全赛道押注"。

传统车企的转型启示录

这场合并给行业最大的启示在于:新能源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体系再造。吉利通过"母舰+潜艇"模式,既保持了传统制造优势,又赋予新品牌独立运营空间。其分三步走的策略——先独立孵化、再资本运作、最终生态融合,堪称传统车企转型的标准化流程。

面对年销百万辆的新能源军令状,李书福选择用体系战力替代单兵突击。正如其在签约仪式上强调的:"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系统的对抗。"当造车新势力还在为单一爆款挣扎时,完成合并的吉利已构建起从10万到100万的价格全覆盖火力网。

这座正在成型的新能源帝国,既保留了传统车企的厚重底蕴,又注入了科技企业的创新基因。或许不用太久,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版"大众集团"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全新演绎。毕竟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真正的王者从不是追随潮流,而是重塑游戏规则本身。

吉利鲸吞极氪内幕:李书福的“新能源帝国”终极拼图-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