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骗补惊天黑幕:一家空壳公司年吞5亿,谁在背后开绿灯?
去年我听一位领导感慨,公司两个普通工人辞职后跑到江苏搞电动车改装,一台车国家补贴10万,白送都挣钱,去年一年就挣了5个亿。这条微信聊天记录在我手机里存了整整一年,每次看到都像吞了只苍蝇。
这不是什么商业传奇,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空手套白狼”。当普通创业者还在为融资发愁时,这帮人已经靠着钻补贴空子实现了“年入五亿”的财富自由。
2016年那场行业大地震,93家车企中72家涉嫌骗补,涉案金额超百亿。苏州吉姆西伪造上千辆汽车销售记录,轻松捞走2.6亿;金龙联合汽车给未完工车辆提前办证,虚报销量骗补5.2亿;深圳五洲龙更绝,直接贿赂车管所人员给根本不存在的车辆上牌。最夸张的是,有车架号被重复申报18次,同一块电池在各地循环使用,2015年甚至出现销量与上牌量相差7万辆的诡异现象——近半数车辆“凭空消失”。
恕我直言,这种规模的集体骗补,绝不只是企业道德问题。当一家空壳公司能轻松骗走5个亿,当车管所印章说伪造就伪造,当同一辆车能重复申报18次,这背后要是没有保护伞,我把头拧下来当球踢。
业内人士都懂,新能源补贴就像一块肥肉扔进了饿狼群。支付方式存在漏洞,监管形同虚设,激烈的价格竞争更让一些企业把骗补当成了“生存智慧”。有企业玩“零里程二手车”的把戏,有经销商配合虚增销量,整个产业链都在薅国家羊毛。
现在工信部开始加强监管了,补贴门槛提高了,电池追溯系统也建立了。但我要问的是:那些已经骗走的百亿资金追回多少了?那些参与骗补的地方官员处理了几个?那些空壳公司的老板现在是不是正在海外享受阳光沙滩?
最新消息显示,2025年工信部仍在通报多起造假案件,无锡某车企因违规造假被直接吊销资质。这说明什么?说明骗补的诱惑太大,只要有利可图,就有人铤而走险。
新能源汽车本是国家战略,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当创新动力变成套利游戏,当专项补贴沦为腐败温床,我们不仅要问:还有多少空壳公司在等着薅下一轮补贴的羊毛?
那些年入五亿的“创业神话”,该醒醒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