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九月底,荷兰政府那款“抢芯片”的举动,看来像是在自打脸,19天过去了,欧洲的汽车企业生产线几乎停摆,大众一天损失达4000万欧元,而中国东莞的芯片工厂却全力运转,还用人民币结算的新规章,强势卷土重来。
这分明不是供应链的冲突,而是给全世界上一堂“谁握大权”的公开课,直到现在,这场制裁的结果,反倒让荷兰的现实狠狠吃了一记响亮的教训。
12小时破局荷兰制裁
9月30号深夜,阿姆斯特丹突然变得不太平静,荷兰政府出人意料地拿出一部尘封多年的《商品可用性法》,以“国家安全”为由,连夜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
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七天之内就把中方老板张学政的董事职位给撤了,强行安排外籍董事来接管,速度比欧洲类似案件快了整整三倍,连听证会的记录都没有放出来。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还一副嘴硬的样子,说这是为了“保障欧洲芯片供应”,可他们根本没搞明白账。安世公司80%的封测产能都在东莞和惠州,全球每年出货量大概在1100亿颗左右,其中有七成是“在中国制造”。
更搞笑的是,闻泰科技在2019年收购安世后,光是在荷兰交的所得税就差不多1.3亿欧元,还在德国汉堡花了2亿美元盖厂,带动了1200个工作岗位。
最后的结果却变成了“被抢”,荷兰的媒体还编出谣言,说“中国打算挪用技术、裁员40%的欧洲员工”,可惜最后没拿出任何证据,只能悄悄把帖子删掉。
荷兰总部一接手,马上就打算封锁技术,断掉中国工厂的数据连接,不过他们没想到安世中国12小时内就把限制破解了。
东莞工厂的贴片机一直在运转,上海临港的生产线还额外开了三班夜班,负责维护的德国工程师都说:“这地方的自主运营能力比总部还强,所有关键参数都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根本锁不住。”
这份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安世中国早在2023年就建立了备用系统,从封装材料到测试设备,90%的东西都能由国内供应商解决,原材料库存也能支撑3个月的满负荷生产。
10月23号,安世中国发了一封中英双语的邮件,直接向全球客户表明了态度:芯片没问题供应,但得听我的指挥。
当天有车拍到,东莞工厂门口堆满了发往比亚迪、蔚来的物流车,不少欧洲车企的订单系统却显示“暂停接收”。
三条铁规戳痛欧洲
这边中国工厂忙得不可开交,欧洲车企那边已经乱成一团糟,Volkswagen沃尔夫斯堡工厂最先扛不住,9月30号荷兰方面开始措施,到了10月15号,Golf和途观的生产线都停了,每天损失达到4000万欧元。
采购总监在内部会场上一拍桌子,脸都焦火了,翻遍了全球23家供应商,结果没有一家能填上那个空缺,替代品的车规级认证至少得耗上六个月。再加上安世中国的规矩,哪条都戳在欧洲车企的痛点上,根本没啥谈判余地。
第一条呢,就是合同得重新签,荷兰总部那边的旧合同全部作废,以后只认安世中国这边盖的章。这一动就直接断了荷兰总部的财源,原本每年4.2亿欧元的利润全泡汤。总部大楼里连咖啡机都开始省电了,有个员工还抱怨说“物业都来催好几次物业费了”。
第二条真够狠的,只接受人民币,美元和欧元都不收,还得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来操作。大众立马联系汇丰银行,夜里就把5亿元人民币换了出来,毕竟停一天产,损失远比换汇的花费高十几倍。德国央行偷偷增加了人民币储备,显然早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第三条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欧洲的订单得排队等待,就像那些火爆餐厅的VIP通道似的。中国车企的产品先装走,欧洲客户的订单上显示“预计等待45天”。这时候,奔驰焦急不已,派亚太区总裁赶到上海,主动提出“预付30%定金”,就是想抢先拿货。
德国博世的采购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还能接受,总比停产好,仓库里只剩下能用3天的芯片了。”
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大众和宝马都乖乖地签署了新的协议,连一直挺傲的保时捷也松了口,他们的电动Macan完全依赖安世的逆变器芯片,断供一天就损失了600万欧元。
为什么欧洲的汽车厂商没得挑选?这个秘密埋藏在整个产业链的账本里,车用级芯片封装测试这活儿既辛苦又繁琐,利润只有5%-8%。欧美当年为了快点赚到钱,把这部分全都搬到了亚洲,这也是没得选的原因。
英飞凌的封测工厂在马来西亚,意法半导体在深圳有厂,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的主要工厂都设在成都,欧洲本土的产能早就缩小到没有规模,连封装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荷兰骑虎难下
安世在行业里的地位就挺关键的,它的车规级MOSFET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2.5%,而逆变器芯片的份额更是高达40%,一辆燃油车至少用到20颗,而电动车的话,大概需要近1000颗。
更麻烦的是,这些芯片还得通过AEC-Q100认证,仅仅高低温循环测试就得持续两年,根本没法轻易换掉。荷兰那边一闹,欧洲车企才反应过来:自己握着设计图纸,却把“最后一道门槛”拱手让人了。
美国的算盘也碰了壁,这次荷兰出手背后其实有美国在撑腰,9月底美国刚扩大了“实体清单50%穿透规则”,把安世纳入管控范围,打算借助荷兰的动作限制中国芯片出口。
中国商务部在10月4号立即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向安世出口某些特定芯片,直接挡住了欧洲汽车制造商的路,连美国通用在欧洲的工厂也受牵连,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人的脚”。
荷兰这回算是“里外不是人”啦,对内欧洲汽车协会联合莱茵集团联手起诉,光莱茵一家公司就要罚14亿欧元。要知道,汽车行业占德国GDP的8%,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根本扛不起这笔赔偿。
对外,中国态度很清楚:不豁免,不谈判。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主动打电话给中国商务部,但连一句道歉都没敢说,结果当然被打了个脸。
欧盟也着急了,10月21号派出了贸易委员跟中国商务部搞视频会谈,试图用“加快欧企稀土审批”换个台阶,结果被直接挡了回来。
欧盟开了两小时紧急磋商,最后只敢说“还得聊,别硬碰硬”。要知道,断供超过20天,德国的汽车产业就得停工,而2025年正是欧洲推动电动化的大事年。
荷兰这才明白,自己抢的可不是金疙瘩,实际上拿到手的,是每个月200亿欧元亏损的账单,远远超过被冻结资产的十倍还要多。
结语
荷兰这次闹出个乱子,算是给世界上一堂活生生的课,现代产业链可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搞定的事儿。你可以抢总部的招牌,抢不走中国的产能,也冻结不了价值1100亿颗芯片的供应链,还能造谣,挡不住汽车厂商排队签合同。
西方那些天天叫嚣“自由贸易”、“规则至上”,但一遇到利益冲突,就立马露出真面目。相比之下,中国用实力来证明,掌握核心技术加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底气。至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你不得不换”的硬需求。
接下来,恐怕不仅仅是荷兰人睡不着了,那些总想着用政治手段绑住对方脖子的势力,也该好好想想了。下一次,会不会轮到自己产业链被拆掉?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样的操作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只会让疼得更厉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