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测翻车!博主拆电瓶黑小米,国家数据揭穿他栽大了

卖车咒客户“买命”,测车偷偷拆电瓶——新能源圈最近两桩闹剧,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总有人把“损人”当“捷径”,以为踩别人能上位,却没算到自己的底线早被贪婪啃成了筛子。极氪销冠为抢单骂小米“25万买小命”,转头聊天记录炸上热搜,全公司跟着罚钱;博主自费50万撞车想踩小米不安全,国家监控数据直接揭穿他提前断电瓶——这哪是竞争?分明是把“小聪明”当“杀手锏”,结果玩脱了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一、销冠的“诅咒式销售”:为抢单连“命”都敢赌?

2025年10月的新能源市场,20-30万价位段早成了“绞肉场”。刚毕业的小伙子在极氪001和小米SU7间犹豫,直言“小米情绪价值更高”,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消费选择——服务业的本分,该是“买卖不成仁义在”,可极氪的销冠大哥偏不。

“想买人生第一辆车,选极氪001;准备买人生最后一辆车,去买小米SU7。”这话听着像建议,实则裹着毒刺:你买小米,就是奔着“最后一辆”去的?更狠的是后半句:“25万买的不是车,是自己的小命。”

消费者后背发凉:买个车而已,怎么就扯上“性命”了?转头把聊天记录甩上网,舆论瞬间炸锅。“诅咒式销售”“强买强卖”的骂声里,极氪当天就被架上热搜。

极氪的反应倒是快:当晚道歉,销冠直接开除永不录用,从店长到大区老总全被扣钱罚分,升职名额泡汤。可网友不买账:“销售嘴贱,根子在管理。”

这话没说错。翻出极氪销售的过往言论,更吓人:跟客户说“蔚来资金链紧张早晚倒闭”,转头又嘲讽“花里胡哨的功能没用,车身刚性才保命”——明眼人都知道在暗戳谁。为了业绩,连同行带客户一起怼,这哪是“王牌销售”?分明是把“缺德”当“本事”。

服务业的核心是“让人舒服”,不是“让人害怕”。客户选小米,可能是冲设计,可能是冲生态,甚至可能就是单纯“喜欢”——销售可以介绍极氪的优点,但没资格给客户扣“买命”的帽子。极氪想靠这种“诅咒式话术”抢客户,本质是把消费者当傻子:你以为吓唬人能成单?人家只会觉得“这品牌格局碎一地”。

二、50万“翻车测试”:博主想靠“黑小米”火,结果把自己送进看守所

如果说极氪销售的嘴贱是“小打小闹”,那2024年8月那场“50万对撞测试”,就是把“恶意竞争”玩成了“犯罪现场”。

B站百万粉汽车博主高若翔,以“硬核实测”出圈,号称“自费50万买新车测评”。视频里,小米SU7和极氪007以60公里/小时迎头相撞——极氪车门正常开,紧急呼叫自动接通;小米全车断电,紧急呼叫“没反应”。博主当场下结论:“小米造车经验浅,安全性不够,车头小电瓶一撞就坏。”

视频爆了,播放量直冲千万,评论区全是“小米慎买”。可没几天,网友就扒出了破绽:小米SU7的小电瓶在视频里“时有时无”,前一秒接口完好,后一秒就断了——这哪是“碰撞震坏”?分明是“剪辑造假”。

小米官方坐不住了:后台数据显示,碰撞后紧急呼叫系统连续5分钟自动拨客服,只是现场没人接;更关键的是国家车辆安全监控平台记录:碰撞前10分钟,小米SU7的小电瓶连接线被人为断开了!

铁证面前,高若翔团队开始表演:先说是“碰撞时震掉的”,被网友甩截图打脸后,又改口“清理现场时叉车碰坏的”——前后矛盾的话术,连小学生都骗不过。小米直接以“商业诋毁”起诉索赔500万,警方介入调查,最终博主承认“为博流量故意造假”,把自己送进了看守所。

这事最讽刺的是:高若翔号称“硬核实测”,却靠“拆电瓶”造假;想借“安全焦虑”踩小米上位,结果被国家数据锤得死死的。他以为消费者只会看“碰撞视频”,却忘了:真金不怕火炼,假的迟早露馅。

三、20-30万“绞肉场”:当竞争被逼到“骂街”和“造假”,行业病了?

不管是销冠的“诅咒式销售”,还是博主的“造假式测评”,本质都是20-30万新能源市场“内卷”到变形的缩影。

这个价位段有多挤?2024年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2%集中在20-30万区间,极氪、小米、蔚来、小鹏、比亚迪……十几家品牌在这里贴身肉搏。极氪007请宾利设计师搞外观,小米SU7靠“原创但像保时捷”的颜值吸睛;极氪后驱版加速5.2秒,小米SU7同级别5.7秒;极氪800V平台充电15分钟跑610公里,小米中低配400V平台充电吃亏——从设计到性能,两家恨不得把参数表贴脸上比。

竞争激烈不可怕,可怕的是“竞争手段”走偏了。极氪和小米的产品明明各有优势:极氪强在底盘和续航,小米胜在智能生态和用户体验,本该靠产品说话,却有人动起了“歪心思”。

销售端:为了业绩,极氪销冠把“对比”变成“诅咒”,以为骂对手“要命”就能吓退客户,却忘了消费者买车是为了“舒心”,不是“添堵”。测评端:为了流量,博主把“测试”变成“剧本”,以为拆个电瓶就能抹黑对手,却低估了国家监控和网友的火眼金睛。

这哪是“竞争”?分明是把“菜市场骂街”和“好莱坞造假”搬进了汽车圈。当一个行业的竞争手段从“拼产品”沦落到“拼嘴贱”“拼造假”,本质是从业者的“急功近利”在作祟——他们懒得沉下心打磨服务,懒得花时间积累口碑,总想着“走捷径”:踩别人一脚,自己就能上去。

四、真正的竞争,从来不靠“骂街”和“造假”

极氪和小米的案例,其实给所有品牌提了个醒:竞争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对手的缺点”,而是“自己的优点”。

极氪007的800V平台充电快,就该堂堂正正说“15分钟充610公里,让你告别续航焦虑”;小米SU7的智能座舱好用,就该大大方方展示“语音助手响应快,手机车机无缝联动”。消费者要的是“为什么选你”,不是“为什么不选他”。

服务业更该懂:客户说“别家更好”,不是对你的否定,而是给你机会——“您觉得小米情绪价值高,我们极氪的服务也能让您满意,您看这几点……”这才是体面的竞争。靠“诅咒”逼客户买单?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测评行业同样如此:真正的价值是“帮消费者选对车”,不是“帮品牌踩对手”。高若翔如果真做“硬核测试”,哪怕指出小米SU7的真实缺点,网友也会认他“客观”;可他偏要靠“拆电瓶”造假,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

五、捷径即绝路:那些靠“损人”上位的,最终都栽在了“底线”上

极氪销冠被开除时,可能后悔“嘴太快”;高若翔蹲看守所时,或许懊恼“手太欠”——但他们真正该悔的,是忘了“底线”这两个字。

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只赚不赔”的捷径。你靠骂街抢来的客户,会因为别人骂你而跑掉;靠造假博来的流量,会因为真相曝光而反噬。极氪因为销冠的一句话,品牌形象受损,高管跟着罚钱;高若翔为50万造假,不仅赔了500万,还得坐牢——这哪是“走捷径”?分明是“抄近道掉进了沟里”。

反过来看小米:面对诋毁,不骂街不互撕,直接甩国家数据和后台记录,用证据说话;面对竞争,踏踏实实升级产品,2025年推出的SU7 Max版,把加速提到4.5秒,充电平台升级到800V——这才是“正道”:你骂你的,我强我的,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

结语

从极氪销冠的“25万买小命”,到高若翔的“50万拆电瓶”,两桩闹剧其实讲了同一个道理:商业竞争的本质,是“成人达己”,不是“损人利己”。你可以比对手强,但不能靠骂对手弱;你可以证明自己好,但不能靠造假说别人差。

20-30万的“绞肉场”还会挤下去,但真正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守住底线的品牌:产品过硬,服务体面,竞争堂堂正正。毕竟消费者不傻,谁在用心做事,谁在耍小聪明,他们看得清清楚楚。

捷径从来都是绝路,底线才是生命线——这个道理,不管是卖车的还是做测评的,都该刻在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