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开林荫大道,正值冬季,起动车后想挂档,却发现车子纹丝不动。刚开始真有点慌,脑袋嗡的一下,怀疑车是不是出毛病了。挂了D档,不走;倒档,也不走。那个瞬间,心里冲出来一句这车到底咋了?我赶紧掏出手机,拨给了老友——在比亚迪做售后的小杨。
他倒是挺淡定:兄弟,这你是遇到冷车保护了。电车冬天动力系统会限制车辆移动,得先让发动机和混动系统都暖和起来,才能正常走。
顿时,我脑袋里豁然开朗。想想也对,北方冬天零下十几度,电池和机油都冻得没个活儿,突然冲刺多危险。这保护机制挺人性化的,只是不知道的人容易慌。你有没有遇过类似的?这种必须先热车竟然成了新车的隐形门槛。
我记得当时车外气温大概零下8度左右,虽说不算极寒,但足以触发保护。小杨还补充了一句:这机制大概持续5-8分钟体感,冷车状态下最好不要猛踩油门,耐心点。
这让我想到,和传统燃油车比起来,混动车的启动体验真是天壤之别。比油车热车过程更讲究,也更挑剔。燃油车多半就是发动机轰轰响,挂档就走,懒得管啥电池温度;混动车则跟人在冬天穿羽绒服似的,得暖暖身子才能走路。
顺便说一句,我第二天晚上进地下车库时,车又闹了别的幺蛾子。那个混动车,低速行驶时偶尔发出很大声音,听着像有个外星人在引擎盖下跳摇滚。还挺吓人……我又拿起电话问了客服那边。
客服耐心解释:这是车辆主动安全提示音,提醒路人靠近,你可以在中控里关闭,晚上地下车库里亲测吵人得很。
当时我心理一万个为什么,这提示音不就跟电动车夏天没风扇吵人一样难以忍受吗?但想想也是,毕竟安全第一,比起路人被撞得惨,听点音没啥。
这让我顺便翻了下笔记,回想起过去油车遇到的那种看不见的风险真的不少。比亚迪这套系统虽然费劲点耐心,但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只是说,很多新手没经验,一听不走车就慌,可真要懂才行。
我这总结有点宽泛。不同车型、不同时期,冷车保护机制可能不一样。比如某些三电架构更先进的车,冷启动限制没那么严;些车辆即便冷车,动力响应依旧灵敏——说明这冷车保护是调教问题,不是硬技术瓶颈。
讲个小跑题,我那好友小杨说,有的竞争对手品牌在动力限制做得更激烈,某款同价位的混动,让人感觉像穿了铁鞋冬天跑马路,动力延迟明显,消费者投诉不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起来,比亚迪这边优化得算平衡,安全与体验之间找了个折中。
说回冷车声音。其实我倒是猜测(样本少不一定),这声音和车载空调压缩机启动的频率有关,冬天冷媒流动不顺,车子发出的响声比夏天嘶哑,加上传感器和混动系统切换声音,才让人感觉吵。你们有没有听过这种奇怪的混动怪音?
还有个细节,昨晚我刚翻了下相册,发现我拍的几张车内显示屏画面,车主界面的冷车倒计时居然有,说明厂家设计了明显的时间反馈,挺贴心的。
说实话,我对这种冷车保护最开始还有点嫌麻烦,心想这车真玻璃心,冷点就不动,可久而久之理解了它的良苦用心。
随手算了下,这样的系统增加的零件和调校成本估计占到整车成本的2%-3%,长远看可能提升电池寿命与整车稳定性,算是一笔值得的投入。
这冷车后的等待时间到底会不会成疫情后更多人买车时的一道隐形门槛?特别是上下班高峰人多时,这热车限制不会影响通勤效率吗?(我自己倒没试过堵车热车,但想着就烦)
所以,你怎么看这种冷车保护?是对驾驶者的贴心关怀还是硬核的麻烦?要是碰到冬天没耐心等热车的朋友,他会不会直接觉得车不行,最后换车?
至少,我的第一波经历告诉我,买混动车之前,最好多问问冷车启动机制和提示音这些细节,省的真开上路被吓一跳。
不管怎么样,这车上的小机制就像你家的老奶奶在冬天穿三层毛衣那样,虽然麻烦,但都是为了不冻着。你会给混动车多点耐心吗?还是直接选择传统动力,开就完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