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九月,热得有点像空气在煎蛋,你走在街上,汗珠能从额头一路滑到鞋面。
那天,我正好路过东风汽车总部附近,看见两辆黑色商务车缓缓停下——杨青和任正非走出来,没有记者的闪光灯,也没什么排场,就是一张桌子,两杯茶,一个微微眯起眼睛、另一个敲着手指。
这画面让我想起老棋局里的高手:不急着落子,却已经把对方的下一步看穿七八成。
这事儿要往前翻才能看明白。
2025年初,在深圳,他们签了个战略合作协议,把东风奕派科技和华为绑到了一条船上——名字叫DH项目,听起来像某种秘密代号,其实就是一起打造中高端智能化车型,从规划到销售渠道再到服务生态,全链路自己干,不丢给外包商糊弄。
我脑补了一下现场:造车的人习惯盯工地选零件;做通信的人习惯拉数据跑算法,这俩节奏合在一起,有点像让厨师跟程序员一起开餐厅,一开始肯定鸡同鸭讲,但等菜真端出来,说不定是惊喜。
三月份他们还跑去武汉搞渠道经营启动会,把华为的新零售体系直接搬进汽车圈,这就不是简单换个展厅那么轻松,而是拆掉传统4S店模式重新装——买车、交付一步流畅下来,就像你用手机下单咖啡,半小时后送到家门口。
不过我也见过那些老式卖车流程:客户坐沙发等业务员找钥匙试驾,中途还得喝两杯廉价速溶咖啡……要改这种体验,比装修房子的水电线路还麻烦。
乾崑智驾系统我是亲眼见过测试版,那是在模拟道路里,它遇“鬼探头”反应比老司机还快,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偷偷雇了个真人藏里面。
现在最新版本ADS 4塞进新款车型,再配鸿蒙座舱5,全场景智能驾驶、多设备互联,你甚至能用方向盘调家里音响播放列表。
截至2024年底,这套智驾已经有50万用户,总行驶里程14亿公里,这可不是实验室吹牛,是真刀真枪踩坑累积出的成绩。
为了让新车更贴近真实需求,他们搞了KOC共创模式,让普通用户提前参与调研品鉴。
我一直觉得这是国内很多品牌短板——闭门造车,然后花广告费告诉消费者“我们懂你”,结果上市才发现大家根本没那个痛点。
而且他们真的敢折腾,新疆吐鲁番火焰山70℃高温测试照样安排。
在那种轮胎都软成橡皮糖的环境下还能稳定运行,不然哪天盛夏暴晒趴窝,可比发布会上出洋相更尴尬。
今年五月又来一次动作升级,双方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把触角伸向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还联合揭牌创新实验室。
不只是优化功能,还研究AI泛场景应用和具身智能,“具身”这个词很玄乎,其实就是机器学会带身体思考,比如刹车时调整姿态避免乘客咖啡泼满裤腿。
这些细节如果做到位,会成为拉开竞争差距的小杀招,就像餐馆不仅菜好吃,还知道帮顾客剥虾壳一样讨人喜欢。
别忘了东风自身底子,从军工血统浓厚的功臣系列,到猛士M817硬核越野,再到岚图FREE+偏豪华新能源,他们的平台覆盖各档市场。
所以DH项目第一款车型,不仅仅是加新品,而是在原基因库注入全新的信息流,与华为的软件生态深度绑定。
如果这个模型成熟,很可能是一整个系列不同价位齐发,把市场层级切得干净利落,让竞争对手只能默默复盘自己失去了什么位置。
这让我想到当年的手机圈,有厂商突然推出既便宜又强大的机型,对手先骂几个月,然后不得不跟进模仿。
有人担心这组合会变封闭,只满足特定圈层。
但如果真坚持开放接口兼容更多第三方平台,而且按计划2026年上市,那么影响力绝不会只停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可能渗透整个智慧交通产业链。
当然,要是真搞成围墙花园,那外面的用户只能隔着玻璃羡慕里面自动泊入地下停车场的小确幸,同时嘀咕一句:“哼,我们小区保安也会指挥停车。”
我始终记得那个午后会议桌旁,两位掌握资源与话语权的大佬交换眼神的时候,并没有戏剧性的表情变化,却让人觉得行业格局正在慢慢挪动。
他们背后的团队必然经历无数次推翻方案重来的争论,每一个视频里的亮丽瞬间都是熬夜拼出来的成果。
当真正试驾那一天来临,我踩下一脚油门,也许才能判断它是否如宣传般改变通勤方式。
而至于你愿不愿意让AI接管方向盘?
有人说宁可迟到十分钟,也不想命运交给一个永远插话提醒你的“副驾驶”。
这一题,大概只有等你亲自坐上去才知道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