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产车的销量可以说是给整个汽车圈上了一课。比亚迪半年197万辆的销量成绩,直接把“卖车”做成了“卖白菜”。一天能卖出一万多辆,这不是卷,是在用拖拉机碾压。一线合资品牌在销量榜单上几乎成了“失踪人口”,新能源车已坐稳主力宝座,合资燃油的“豪门”光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黯淡。
拿奇瑞来说,排在榜单第二位,海外72万辆的成绩让人咋舌,更有趣的是,俄罗斯用户买车还得掏比国内高出20%的价钱,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吉利这边也是“互联网打法”,从银河到极氪再到博越,几乎覆盖了所有价位段,搞得像是买APP会员送车一样。国产品牌的传统低价策略早已不是唯一杀手锏了,现在卷的是自研技术、三电系统,还有刀片电池、DM-i混动,甚至高高在上的“仰望U8”,80万元的预定,订单都排进了2026年。你说国产品牌没有溢价能力?人家高配直接把BBA“打工人级别”的价格实现了本土品牌对线“豪华梦”的反超。
消费观念也悄然生变。原来大家买车无外乎就是“德系、日系、韩系”反复横跳,现在却直接问“智能驾驶咋样,城市NOA有没有,激光雷达打几圈”——完全是买手机看芯片的节奏了。谁家还不是新能源老司机,一群人在微信群里拼技术参数,根本懒得问“什么血统,哪国牌子”。
高端化虽然看着热闹,实际上水还是很深的。比如仰望U8现象级火爆,但二手市场却是七折起步。买豪车尝鲜的多数是闷声发大财的玩家,普通人还得算账。反观五菱,凭着“农村包围城市”成为一枝独秀,银标汽车县城卖疯,老头乐都能跑进新能源年度销量榜,谁家没个亲戚开着五菱上下地头?连充电桩都装进了村委会大院,国民车这条赛道还真没别人敢和五菱抢。
说回表面风光的背后,新势力这波却有些掉队。蔚来、小鹏跌出前十,特斯拉直接被国产品牌“泼天流量”顶到二十大之外。部分国产二线、三线品牌为抢销量,减配置、用老技术,搞所谓油改电,弄得冬天续航腰斩,售后变成客服维权热线。甚至海外售后也“新瓶装老酒”,德国换个保险杠等三个月,别提出海梦了,这体验用鸡肋形容都嫌给面子。
当然,扎实做技术的不怕卷。比亚迪智能驾驶功能已经装进百万辆车,奇瑞鲲鹏混动加全球八大基地,真刀真枪做人命工程。“烧钱”不是目的,肯下本事是根本。投诉榜上各类低端品牌的问题、虚标续航、简配漏油,基本都在价格段扎堆出现。技术、服务双提升才是真正的“通关密码”,消费升级靠讲故事骗不了人。
至于出海,这事谁也别当成板上钉钉。东南亚加关税,局势一变就可能“归零”;俄罗斯虽热但政策说变脸就变脸,港口压库存的风险赤裸裸。补贴、贴牌、冲销量带来的阵痛,也许谁下的蛋谁吃,品牌影响力能不能扎根,在政策风险和服务体系面前,一切局势握在别人的遥控器里。
身边人换车的变化十分说明问题。谁还看合资?谁还扯国籍?全在反复比较续航、补能与内饰智能化。某些爆款新能源车,已经不是让一线城市人“尝鲜品类”,而是在三四线县城都成了全家出行标配。从长安UNI-V的溜背轿跑,到五菱星光500公里续航只卖12万,再到红旗H5混动挑战凯美瑞,这些“打破常规”的现象,三年前绝没人敢预言。
不过市场总是两面性的,高端抢头部,低端拼性价比。一些“性价比之王”表面配置亮眼,实际用料缩水,电池安全和碰撞测试谁都不敢打包票。消费者还真得学会“望闻问切”,留点心眼。毕竟漂亮皮囊下安全才是王道。
国内新能源汽车这盘棋,并非只靠一招鲜。头部挤技术,腰部长补贴,海外市场刀尖舔血。究竟谁能笑到明年,谁会掉队,还要看下半场各家怎么下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国产新能源已经铺到村口,合资品牌再香也拗不过这波国潮洪流。几年前谁能想到,工业中国能用三年改写了二十年车市格局。
结尾不妨留个问题:你家楼下的充电桩,是不是已经比停车位还多了?如果是,那么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时代,恐怕真的没给“燃油贵族们”留什么回头路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