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动用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声称“公共利益受威胁”,对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实施冻结,连夜免去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并把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
荷兰方面原本以为拿下总部就能掌控全局,没想到安世半导体的关键还是在中国。到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再次出手,明令禁止安世中国对外出口成品芯片,直接切断了欧洲的“芯片命脉”。
安世供货博弈背后,中国掌握主动权?
10月中旬,安世中国通知宝马、奔驰等多家国际车企:与荷兰总部的合同全部失效,只认可安世中国的公章,原本流向欧洲的利润也彻底断了。
只接受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统统拒绝,要买芯片得先换成人民币,这招直接避开了欧美的金融限制,把中国芯片变成了“硬通货”。
这场较量揭开了全球产业链的面纱,芯片的生产分成“设计、晶圆、封测”三个环节,欧美早年觉得封测“又麻烦又不挣钱”,结果直接把这部分都转到亚洲去了。
安世半导体的晶圆虽然是在欧洲制造的,但最后那关键的切割、测试和封装环节,都是靠东莞的工厂来搞定的。
更要命的是,欧洲这些大公司早就离不开亚洲的封测厂,德国英飞凌最大的封测厂在深圳,意法半导体的产能都压在马来西亚,美国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的成都厂一年出货量占到全世界的15%。
荷兰政府打算抢高端环节,可偏偏忘了没有封测,晶圆不过是一堆没用的硅片罢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欧洲的车企都在摩拳擦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手起诉荷兰政府,索赔金额超过35亿欧元,莱茵集团也不甘示弱,指控荷兰的政策违法,要求赔偿14亿欧元。
10月21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赶紧去找中国谈事情,但安世中国态度很坚决:先把协议签了,再说其他的事。
这次“芯片战”里,最让人没想到的赢家竟然是人民币国际化。大家用欧元换人民币买芯片一事一出现,人民币就首次在高科技行业里稳坐“硬通货”的宝座。
安世中国的反击彰显出,掌握核心技术加上完善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底牌。你把我的总部给抢走,我就切断你的产能;你搞金融封锁,我就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中国在芯片封测这块话语权,真不是靠荷兰被接管后反败为胜的那些虚幻故事,而是靠差不多快20年的扎实布局走出来的。
从接手欧美的产能转移,到打造自主的产业集群,再到满足国内的需求,再到服务全球市场,从技术跟在后面,到在某些领域领先,整个过程算得上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之后,没有立即去“秀技”,而是花了几年的时间来整合产能、优化技术,最终让中国工厂变成了全球的主要力量。
中国的封测企业也是靠每年投入超过10%的研发经费,才在汽车电子标准和高端封测方面稳住了脚跟。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的推进,芯片的需求会持续上涨。中国封测行业的优势,不仅在于产能庞大,还得益于“反应快、成本控制好”的整体实力。
欧洲车企的中国之行也体现出了,在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的当下,“脱离供应链”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携手合作、共谋双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荷兰总部的办公室里如今只有堆满尘埃的文件,而安世中国的签约大厅里还排满了等待签约的人。那些喊着“脱钩断链”的力量,是时候理智点了。毕竟,今天在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的情况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自找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