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觉,中国汽车到底跟以往有什么不一样了?不光是大家嘴上说的新能源、电动化,也不仅仅是智能座舱或者大屏幕这些耳熟能详的玩意,更深层次,其实是设计思路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要说吉利银河近两年的节奏,我是真觉得刺激,起码比我买电动车盲选还要刺激。刚还在等银河M9,结果星耀6冷不丁又冒出来了——你说,这个牌子是不是拼命在给市场“加菜”,要不我怎么觉得到处都在聊吉利?
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新车多、外观漂亮,却忽略了吉利这波设计路数彻底和欧美日那套不一样了。为啥?因为它们从头到尾都在磨合一种中国式汽车设计方法论。你想啊,咱们以前设计什么大IP,看得还是德国的平直、意大利的张扬、美国的肌肉、日韩的距离感。现在轮到中国人上场,是不是应该有点自己的章法?
问题又来了,吉利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设计玩出花了?而且团队人还没其他大牌多,咋这么高效?网上都吹吉利“屠榜”,但我就思考个最根本的事:你到底靠的是什么?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就是把设计流程互联网化了。这个玩意本来咱们天天用手机下单、逛网店早就习惯了,但放汽车行业,居然一整个大翻天。早先造汽车像什么?像接力赛,一个又一个流程慢慢跑,现在吉利设计直接来个“前台-中台-后台”并发操作,大家一起上,谁卡壳谁帮衬,活生生变成了个群体智慧。你说说,这速度能不吓人吗?别家忙了好几年开发一款车,吉利团队小伙子、姑娘们带着五百号人反倒产能超一千人的大牌。说白了,就是效率提上去了,流程细节全网格化,和单打独斗的大院体制告别了,直接变成了“互联网公司式创新团队”。
但这里边有个更值得琢磨的东西:为什么吉利会摆脱过去那一套“崇拜大师”、“追风格”的模式?其实最根本,就是这波人认准了整体团队+市场博弈才是王道——这种思维叫啥?“人民史观”。
你说你造多少大师作,没市场活下来,不还是一堆无用功?你做再惊艳的“自创风格”,落不到下一个车型,客户买回家觉得“过两年就OUT了”,那还有什么品牌记忆可言?吉利的这套做法说白了:少整噱头,多让市场检验。DNA这个词怎么来的?不是你拍脑袋定一条,是消费者在激烈竞争里挑剩下的那一条能火两代、三代的基因。这不是就跟进化论一个道理么?生物界只有能代代相传的特征才叫DNA。现在吉利车有些元素在推广,有些在淘汰,最后留下来的才叫品牌的“自己东西”。没错,自己说的不算,市场说了才算。
再说这所谓创新与继承的比例,吉利内部都给整成公式了:85%继承,15%创新。极端颠覆当然爽,但翻车也狠,步子一定得慢慢迈。你可能会嘲笑这叫不敢追风格,其实这是对自己品牌的长期负责。咱往大了说,老外过去那种“拿作品炒作大师名头”,讲究什么神来之笔的偶然性,那其实和中国这波团队合作、市场共选的必然性有本质区别。
别的集团出一台“概念车”就觉得完成了创新,吉利反手一年推好几款新车,每台长相、体验还都不完全一样。你说这是“堆产品”?还真不是,是用市场做试验场,优胜劣汰留下才叫本事。而且你不能不提吉利这“设计力公式”,这可不是一句“做得漂亮就对了”那么敷衍,而是硬生生把设计艺术套进工业公式来玩:
设计力 = 设计品质 ÷(成本 × 效率)× 美
这公式一摆,问题就更直白了——
- 质量、做工摆在第一位,精雕细琢才能让人觉得不廉价。
- 成本、效率明码标价,靠爆发力外加卷死别人。
- “美”,说白了就是最终的加分器,要让人一眼记住、看得顺眼。
大家可别小看这条公式,吉利这么干,市场直接给出了答案。银河M9盲测,十个有九个以为那是三四十万豪车,银河A7销量直接破万,星耀6抢滩混动市场,一车难求。某些同行还在为概念车自我陶醉,吉利直接用量产新车论高低。
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样大规模创新会不会让风格混乱、品牌认知崩塌?其实正相反,只要优胜劣汰,自然浮现的DNA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再多新车,只要比例把控住,反复测试,智慧还是在市场和团队身上,这种模式,和“英雄个人偶尔爆红”相比,是不是更适合内卷时代?
再说说中国审美这事。无数人心里还是有点没底——我们搞“中式美学”能有海外认可吗?答案你看看新能源渗透率,现在谁在追谁?中国新能源都过半了,家大业大,海外的车厂不跟你学都不行。更何况,“中国美”其实并不是表面装饰,也不总是山水画那一套,而是把细节和实用融合到一块,比如你看银河A7那些灯带,一边讲的是“银河”,一边灯真的好用还节能,啥叫“工必有意,形必有因”?就是不为装点而装点,美是用出来的。
这不只是理念突破,更是一个产业品牌的自信——咱不用再说“我们抄谁学谁”,而是你想跟中国玩,还得来问问我们怎么玩的。“最大公约数”不是大家都向下兼容,而是吸收后变成自己东西,全球都能接受。中国汽车这股“设计自信”其实比销量还罕见——不硬蹭、不端架子,你自己做你自己,剩下的让市场和全球说话。
把这些串起来,你回头想一想,吉利做的是不是一件特别“中国式”的事情?它不是一个天才蒙头暗戳戳画图造概念,也不是股东大会拍板搞风格,而是团队合力、市场检验、公式加持,靠效率和品质真刀真枪地打出来。说句大白话,这就是真正“从人民出发”的底气。靠单打独斗、靠酒神式大师,早就玩不转今天这个节奏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吉利呈现的车越来越“熟”,不是新鲜感一过就作古,而是真正活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你愿意开,愿意秀,才说明这车设计落了地。这一点,外头很多国际大牌恐怕要琢磨半天。中国汽车设计真正强的时候,绝不是概念亮相一鸣惊人,而是如涓涓细流渗透到方方面面,你要抄还真抄不全,抄不了灵魂。
想明白这点,你会发现吉利这一代汽车设计方法论,不是玩噱头,不是堆数据,而是持续学习,不断试错,最后让市场把方向盘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中国汽车行业拼的已经不是谁“最会PPT”或者谁“会讲故事”,而是谁能以最快速度用客户验证,把美、实用、品质、成本、效率全部结合。大家都卷,那就看谁卷得明白、卷得有章法、卷得能落地。
不用等遥不可及的未来,三年之内,吉利现在推行这套方法,能不能成为全球跟的“黄金流程”?我个人觉得机会极大。你想,等到2030年满大街都是中国制造的车,中国车设计还会自卑?到时候别说我们学别人,而是他们在推我们的“标准答案”。
归根结底,这次变革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在这是一次行业范式转移,小在中国人终于正视“我们有自己的设计路径”,并且敢于把它量化、互联网化、市场化。务实、快速、可试错,成了中国汽车的新底色。咱们这种历史节点回头看,会发现吉利和它背后的中国式汽车设计,已经在不经意间,拉开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新浪潮。你有没觉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力量、设计力量。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