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

俗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是我静静地吃着瓜,你突然告诉我以后瓜不能随便吃了。你说网络不能诋毁,不能造谣,不能高潮剧情,不能带节奏,不能恶意攻击,现在连汽车圈都要整顿了,我感觉“知情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你挥挥手,说再见了。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当然了,像我这样一介草民,对汽车的了解仅限于会开、会被刮、会被修、会被骗。至于那些“车圈黑嘴”,他们的嘴有多黑呢?比央视天黑得早,比房地产黑得深,比股票黑得狠。现在,六大部门联手出击,组成了豪华监管天团,不知道是不是要做车企的“安全气囊”,反正嘴巴估计要收紧了。得亏中国没出“汽车版普京”,不然说坏话直接锯发动机。想想还有点刺激。

说到该行动,力度颇为罕见。六部门联合,猛如虎,通知发得像急速冲刺版的发动机噪音。整治对象包括网络造谣、恶意攻击、虚假宣传、黑公关水军,听起来像很多车企梳着油头,穿着西服,准备收拾“四个轮子上的谣言”。汽车行业的舆论环境终于要“净化”了——就像空气净化器,虽然连灰尘都懒得吸,但总得象征性震两下。

网上说,黑公关水军都快被“打成汽油”,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所有网络乱象清理得一干二净。各大平台现在估计正忙着自查自纠,嘴里喊着“自律建设”,手里点着删帖键,内心想着“谁家账号还敢瞎说我直接分分钟让他消失”。微博抖音小红书,各路自媒体也迅速调整姿势,从“流量狂飙”演变为“生态共建”。只是,这生态能否共建成百草园还是围城,就得看他们自律时有没有把自己的钱包藏好。

那针对乱象,监管部门出手厉害,恨不得把每个黑嘴都关进发动机。比如假造图片、夸大宣传、恶意解读销量、攻击经营战略,这些行为,在过去是“流量密码”,现在一夜变成“刑事密码”。如果说以前车企互喷像狗咬狗,现在是“狗都不让喷”。这顿操作猛如虎,能不能去除乱象,估计得看市场行情——毕竟,车企抹黑对手,明面上是“行业自律”,私底下是“流量自助餐”。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你以为恶意攻击汽车企业只是嘴巴功夫?不,这年头嘴巴能开车还能撞人。捣鼓点假的售后视频,做点“试驾爆炸门”,只要流量够大,账号都能升职加薪。在这个“嘴灼经济”的世界里,“虚假宣传”就是一招必杀技。比如电池能跑一千公里,用户信了结果连家都回不了,最后被拖到修理厂,修理师傅一脸淡定:你这不是虚假宣传,你这是虚假的人生。消费者被蒙到,平台被乐到,最终只剩车企和监管在角落里默默数罚款。

有人问,这么多乱象,是不是买车以后车企都得送你个编剧?好歹能把自己炒成剧情王者。实际上,某些自媒体实力雄厚,黑公关水军也经验丰富,比车企产品经理还能编故事。一个“爵爷爱车爱生活”可以把一辆车说成交通毒药;一个“酒后提车”能把试驾写成造谣大赛;连“香醇桂花糕”都能给电动汽车添一句“吃完上路省电”。你永远不知道,车圈舆论有多魔幻,菜市场大妈听到都得自惭形秽。

于是,六大部门决定从源头“掐断水龙头”。打击黑公关,关停账号,曝光一批“带节奏大V”。用法律把嘴巴封住,管你“范思哲”还是“极寒聊电车”,都要在监管面前和谐统一。现在倒好,自媒体人人心慌,猜今天谁要凉,谁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行政或民事法律责任”,比看PPT结局还刺激。汽车圈的“情感主播”们估计今晚都在擦汗,后悔没学编程序,至少人工智能不会被追刑责。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说到人工智能,这次也跟着一起整治。网络平台要识别AI水军、甄别“黑嘴”,随时开关账户大门。以后黑水军要升级变“虚拟水军”,可惜监管大手一拍,“算法爸爸”说不管你是代码还是段子,瞎编瞎造都得打码。平台也引入“投诉举报、争议标签、一键辟谣”的新功能,用户吃瓜时还能顺便举报,举报完再点赞,人生从此多了一项“吃瓜自救”的新技能。

整个行业开始搞阳光营销,五十家车企发起“三不原则”:不参与负面炒作、不采购黑公关、不纵容粉丝恶意攻击。一句话,就是大家都别当流量狗,大家一起当乖宝宝。看得网友纷纷拍手称快,顺便质问:以前做不到吗?能不能承诺“不偷工减料”?能不能“三不原则”之外再加个“三不修车”?但没关系,起码行业有了自律,至少表面一团和气,大家一起交作业,老师统一批改。

不过这些“行业自律”,未免有点像小学的红领巾竞赛。彼此监督,相互承诺,联合发誓“绝不搞黑公关”,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雪亮到经常亮瞎自己”,谁为了流量偷偷买水军,谁把黑稿藏在群聊,大家心照不宣,只是隔壁班不说而已。毕竟行业自律就像空气净化器,外面天蓝了,里面灰照样漂。

汽车行业乱象能不能整治干净?老实说,这就像修车里的“全车喷漆”,表面焕然一新,内里还是以前的底盘。恶性竞争、虚假宣传、诋毁攻击,不仅坏了行业生态,还煽动了网络情绪;车企和自媒体收割流量套路,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轮到各方“共治”,究竟能“共建”出了什么,只能靠时间慢慢发酵。毕竟监管文件说得再好,三个月“专项行动”一过,不知道有多少换了马甲的账号会重新上线,继续奋斗在造谣一线。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你看,汽车行业舆论环境,这些年活像汽车的排气系统,不排点虚假,不冒点谣言,好像就转不起来。而这个行业,其实不仅仅是车企甩锅,还有无数代理方、公关公司参与其中,靠流量搏杀,靠造谣冲业绩,靠互黑求生存。现在监管要“深挖代理人”,一通连根拔起,明面上要惩治违法,暗地里怕是要先清理行业“毒瘤”,至于能不能治本,大家都是“等待发动机重启”。

至于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莫名奇妙被卷入各自粉圈,为了喜欢的品牌开黑口水战。一个自媒体还可以收割粉圈情绪炒销量,连“饭圈”都能在汽车圈掀起巨浪。我怀疑,若干年后,网友的生活就是刷车评、吃瓜、举报、辟谣,人生三件套,连喝酒都得先查“汽车谣言指数”,说不定还多了一项定期“网络环境保养”。

六部门联合监管,像是给汽车圈安了个“电子眼”。从此以后,“唯产品论”变成行业价值新主流,正能量爆款要多过负能量花样。大家都说要技术创新,不让恶性竞争内卷,结果有车企拿着专利去互卷,有车企抱团搞“技术口碑两重奏”,看着像是摆脱乱象,实际上“卷”字永远不会下线。聪明的消费者早就见怪不怪,心里想:以前是品牌互黑,现在是联合自夸,这世界果然一切都在变,唯资本和流量不变。

当然,这场整治能起到一些作用,至于有没有长远意义,只能说“意义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监管部门可以关停一批水军账号,曝光一帮黑公关自媒体,行业协会可以喊口号,平台可以升功能指标,车企可以发倡议书,最后还是那句话:年底总结会上,大家统一报成绩,“今年变好了5.8%”,然后互相鼓掌。“不买水军”变成新KPI,“阳光营销”可以写进新品发布会。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谁都知道,汽车圈乱象没法一夜断根。舆论环境整治到头来,终究会留下一个问题:当没人敢说真话,剩下的话都是“你很好,我很好,大家都好”,你到底信谁?也许那时候,真实成了行业最大的奢侈品。而谣言和攻击,有一天看着像是“新燃料”,用来喂养监管和舆论,好让大家都别闲着。可消费者只想买安全靠谱的车,不想买一堆公关背后的故事。

汽车圈乱象整治,六部门联手管舆论,自媒体平台忙自查-有驾

或许这场整治之后,汽车圈真能变得更干净些。毕竟,“大家一起自律”,比“大家一起造谣”听起来体面多了。只不过这世道,总是“吃瓜有风险,道听途说需谨慎”。以后吃瓜记得查谣言,买车记得查黑公关,喝酒记得查发动机序列号。这样一来,也许下次碰到“汽车圈乱象整治”,大家干脆都用AI“造个谣”自娱自乐,免得被请去喝“行政罚酒”。

最后,愿汽车行业整治行动,不仅能清净互联网,也顺便清净人心。毕竟,大家的车轮都在路上,舆论都在风里,别的你管不了,至少别让真话比假话更难获得吧。再不然,多自嘲几句,多调侃几声,改天实在骗不过去了,就学我一样,直接坐公交,谁抄谁都绕不过遮羞布。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