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当上海大众推出朗逸时,业界内外纷纷猜测其所属的平台。尽管PQ35也曾备受瞩目,毕竟新车型往往与新平台相伴随,而当时速腾刚引入中国市场不久。然而,最终揭晓的结果却令人意外,朗逸竟然采用了十年前的PQ34平台,且时至今日,八年过去,朗逸依然未有换新平台的迹象。
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历经近二十年的平台,竟能长期稳坐同级别车型销量榜首,甚至在上个月被轩逸反超之前都未曾让出过榜首位置。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个平台是否真的如某些消费者所想的那般陈旧?或是某些群体对它的销量成绩心生嫉妒?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PQ34平台的背景。该平台自1998年诞生以来,便被一汽大众引入中国,用于生产第四代高尔夫和初代宝来,当时它被称为大众A4平台。大众的命名习惯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律:B6、C6等代表中型车和中大型车,而迈腾和奥迪A6的命名也遵循这一逻辑。最新款的迈腾被称为B8L,也是基于这一命名体系。
随后,大众遵循其一贯的命名规则,为PQ34平台赋予了新的命名。其中,“P”代表平台,“Q”则指代横置发动机(若为“L”则代表纵置),而“3”和“4”则分别表示其紧凑型级别和第四代。因此,PQ34整体的含义即为大众第四代横置发动机紧凑级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朗逸车型上,该平台被命名为PQ34L,这主要是由于其轴距相较于老款宝来以及第四代高尔夫有所增加。
PQ34与PQ35平台的差异解析
一个汽车平台对其所产车型的前部骨架设计,尤其是驾驶舱与发动机舱之间的隔板之前的部分,具有决定性影响。这部分设计涵盖了转向机构、前悬挂以及发动机的布置方式等多个关键要素。一旦这些相对位置关系在同一个平台内得以确立,往往很难再进行大的改动。然而,隔板之后的部分,如轴距、后桥悬挂等,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设计选择,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国内市场上,采用PQ35平台的典型车型是速腾。其原型车是北美第五代捷达,这实际上就是第五代高尔夫在北美的三厢版本(在欧洲,三厢版高尔夫被称为宝来,而在北美则称为捷达)。速腾引入国内时,其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便是后四连杆独立悬挂,这是PQ34平台所缺乏的。此外,尽管速腾的前悬设计未做重大改动,但其副车架采用了全铝材质,这一改进后来被简化。
消费者对PQ34平台车型的座椅设计颇有微词,无论是高端顶配还是基础乞丐版,都采用了旋钮式靠背调节,这种设计被普遍认为不够人性化。更令人诟病的是,其座椅轨道设计前高后低,整体与人体工程学相悖,给驾驶者带来不适。相较于santana和polo等车型的轨道设计,帕萨特的座椅设计已然独树一帜,而朗逸的座椅设计更是别出心裁,令人费解。
PQ34与PQ35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激光焊的使用长度、双面镀锌高强度钢板的应用,以及全车多道涂装工艺等。尽管PQ35已经问世十几年,但当时它代表着德系紧凑型车的顶尖水准。因此,即便是速腾至今仍在使用这一平台,也未曾受到消费者关于其平台过时的指责。然而,网友们的关注焦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PQ34上。
那么,朗逸为何选择继续使用PQ34呢?这背后主要是成本控制的问题。在大众的早期,平台的成本把控不像现在这样灵活。过去,一个平台往往就决定了汽车的定位,与现在的模块化平台相比,其灵活性显然不足。大众希望将朗逸的价格定位在入门级紧凑型车的范围内,而PQ35可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同时,MQB平台的发展速度目前还无法覆盖到朗逸这样的车型。因此,对于大众而言,PQ34是当前最合适的资源选择。
之前在某论坛上,有网友质疑大众的吝啬,认为其年收入丰厚却不愿投入新平台。然而,开发新平台的成本高昂,需要大量生产才能有效平摊这些成本。
事实上,老平台造车并不差。尽管日系和德系粉丝经常在平台上展开争论,但每种平台都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德原朗、日系车铁皮薄以及平台老旧造车差等观点都是片面的,不能作为全面评价的依据。朗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出色的销售数据,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因此,我们不应仅因平台而全面否定它。
在朗逸所处的价格区间内,其内饰设计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同时,大众对国内市场配置需求的精准把握也为其增色不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朗逸无疑是一款极具竞争力的车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承载着大众的品牌影响力,这在中国市场上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当然,在评价这一级别的车型时,价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考量之一。
师爷总结
整篇文章并非旨在过度吹捧PQ34,而是基于事实进行探讨。对于任何产品的评价,都应基于个人实际体验,而非仅凭他人之说。遗憾的是,许多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听信传闻,而缺乏亲自体验的意愿。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中国与欧美国家在汽车理解上的差距。
深入剖析每一款汽车,带你探寻其内在精髓与每一处细节。关注我,成为汽车猎手,一起探索汽车世界的无尽奥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