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

近年来,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着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城市里的公交车,越来越多的从过去冒着黑烟、噪音轰隆的燃油大巴,换成了安静、平稳的电动客车。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代表着我们的城市正在向着更绿色、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这种新生事物,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打上一个问号。

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有驾

比如,这电动大巴车充满一次电能跑多远?

尤其是在夏天开着空调、冬天开着暖风,又是满载乘客的情况下,续航里程会不会大打折扣?

充电是不是特别慢,会不会影响公交车的正常发车班次?

最重要的一点,车底下那一大块电池,到底安不安全?

这些疑问,不仅是普通乘客的担忧,更是客运公司在决定是否要大规模更换电动车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就在不久前,比亚迪在杭州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似乎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系统性答案。

他们推出的全新一代电动客车技术平台——e-Bus平台3.0,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让电动客车在综合性能上,实现对传统燃油客车的全面超越。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平台”。

在汽车制造领域,“平台”不是指某一个零件或者某一项技术,而是一整套集成了车辆底盘、电子电气架构、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

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有驾

打个比方,它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和框架结构,决定了这栋房子能盖多高、有多坚固、功能有多完善。

过去的一些电动车,更像是在传统燃油车的框架上进行改装,难免会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

而比亚迪这次的3.0平台,则是完完全全从零开始,为纯电动客车量身打造的一副全新“骨骼”和“神经网络”。

为了打造这套系统,比亚迪在过去十几年里投入了超过140亿元的研发资金,组建了数千人的研发团队,这种长期的、专注的投入,才换来了技术的厚积薄发。

这个新平台最核心的突破之一,就是率先在客车领域应用了千伏高压架构。

这个“千伏”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电压就像是水管里的水压。

在输送同样多的水时,水压越高,水流就可以越细,而且流速更快、损耗更小。

比亚迪将客车的电压平台从行业普遍的水平,直接提升到了1000伏的级别。

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有驾

这一改变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第一,充电效率大幅提升。

更高的电压平台意味着可以支持更大的充电功率,原来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充满的电池,现在可以显著缩短充电时间。

对于一个城市的公交系统来说,车辆的运营效率就是生命线,充电时间的缩短,意味着车辆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运营,从而为市民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服务。

第二,运营能耗显著降低。

高电压对应着低电流,而电流在通过电缆时会产生热量,这就是能量损耗。

电流降低后,能量损耗也随之减少。

根据官方数据,配合全新开发的电驱系统和先进的热管理技术,搭载该平台的客车整车综合能耗最多可以降低18%。

这个数字对于每天都要行驶几百公里的客车来说,日积月累下来,节省的电费成本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有驾

更关键的是,能耗降低直接带来了续航里程的增加,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电池性能衰减是所有电动车面临的难题,而这项技术能让车辆在零下15度的低温环境中,续航里程比以往提升50到80公里,这极大地增强了电动客车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应性。

解决了效率和续航的顾虑,接下来就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

电动客车底部装载着巨大的电池包,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全车几十名乘客的生命。

比亚迪此次推出的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TC),是对客车安全设计的一次革命性创新。

在传统设计中,电池包是一个独立的箱体,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底盘的下方。

而CTC技术,则是将电池的上盖与车身底盘的地板合二为一,让电池包本身成为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极大地增强了整车的结构强度,电池不再是“外挂”的部件,而是成为了车身的“龙骨”,能够更好地抵御来自侧面和底部的碰撞。

其次,这种设计有效降低了车辆的重心,使得车辆在转弯和行驶时更加平稳,降低了侧翻的风险。

比亚迪e-Bus平台3.0发布,千伏架构赋能,电动客车新标杆-有驾

为了验证其安全性,比亚迪公布的测试数据显示,这种与底盘融为一体的刀片电池包,可以承受住50吨重型卡车的碾压,其抗挤压能力超过了国家标准的四倍。

这种硬核的安全性能,无疑是给乘客和驾驶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它从物理结构上为车辆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当然,一辆好的客车,不仅要跑得远、够安全,乘坐的舒适性也同样重要。

很多人对乘坐长途大巴的印象还停留在颠簸、摇晃的阶段。

为了改善这一点,比亚迪将乘用车领域广受好评的“云辇A”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首次应用到了客车上。

这套系统可以看作是客车的“主动式悬架”,它能通过传感器感知前方的路面状况,当遇到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时,系统会提前、主动地调节悬架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过滤掉路面带来的颠簸感,让乘客在车内感觉更加平稳舒适。

此外,新平台还集成了一系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比如在雨雪湿滑路面上防止车轮打滑的智能扭矩控制系统,以及能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爆胎时帮助驾驶员稳定车身的系统。

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加入,不仅提升了乘坐的舒适度,更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障行车安全,为公共交通的安全出行增添了科技的砝码。

所有这些先进的技术,最终都汇集到了这次一同发布的全新电动客车C11上。

这台11米长的客车,在满载乘客并开启空调的实际运营工况下,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0公里以上,这个数据已经全面超越了同级别的燃油客车。

它证明了“电比油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成为现实。

从城市公交到城际客运,从国内市场到远销海外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客车产业,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一步步化解公众的疑虑,推动着全球公共交通向着更加绿色、智能、安全和舒适的新时代迈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