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

10月13日,在成都,小米SU7发生了燃爆事故,一辆车在撞击后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而车门打不开,几乎所有车主的噩梦都成了现实。

事故带走了三条年轻的生命,火灾肆虐的同时,人命如纸,一切看似可以避免,却在瞬间化为乌有。尤其令人心寒的是,这一切的根源似乎归结于一个简单却致命的设计失误:电动门把手。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车主被困在车内,一筹莫展。无助、无路可退,甚至连最后一线生机都被技术上的"优雅"所束缚。“速度是信仰”,可安全呢?这是第一财经撰文揭露小米汽车问题时提出的尖锐问题,也直接把公众从对小米汽车的期待中拉回到最基本的“生死”考量中。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从追求颜值到忽视生命的警钟:小米的自大与失误

小米,在手机界叱诧风云,创新、快节奏、颜值和性价比是它的代名词。可当它跨足造车这个全新领域时,许多人也许开始觉得:“如果小米做汽车,那么这个市场的玩法或许会完全不同。” 可当“速度是信仰”和“颜值是王道”成为了品牌宣传口号时,或许连雷总自己都没料到,这些美丽的词句背后会藏着多么沉重的代价。

“车好看才是第一位”,听上去既响亮又具有挑衅性,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是否把外观设计和速度感优先级拉得那么高,就意味着其他基础功能可以随便妥协?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比如车的安全性,比如车主的生命保障。你是否会在车门打不开的那一刻,恍若隔世,才意识到这座“数字化迷宫”里的设计失误,或许已然成为了你的“末日之门”。

雷军的语录似乎总能触动那些年轻人的心弦:“颜值就是力量”,这句话一度成为其车企品牌的象征。毕竟,年轻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更多看重的是性价比、科技感,甚至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于是,小米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推出了“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的市场定位——这无疑是精准的营销策略,可惜它忽略了最基本的生命价值。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两个致命缺陷背后的“速度信仰”

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车门无法打开。这并不是简单的操作不当或技术疏忽,而是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SU7使用的是半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声称“开门更优雅”,但一旦车辆发生碰撞,电池一断电,电动系统失效,车门立即变成了“铁疙瘩”,几乎无法打开。这时,车主和车内的乘客就像是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里。

可笑的是,小米自信满满地为SU7打出了“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的宣传口号,甚至宣称这辆车将成为未来的标杆。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可是,谁又会想到,设计的优雅和技术的闪耀会把人的生命抛在一旁,作为“实验品”来进行试错?

反观传统汽车品牌,许多老牌车企仍然保留了机械解锁结构。在火灾或者撞击事故发生时,车主能够凭借这类结构强行打开车门逃生,而不是无奈地望着车把手成为“死物”。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优雅设计”,只有一个看似简单但致命的差距:你选择了“仪式感”,却忽视了“求生欲”。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营销与责任的错位:新兴车企的失误

曾几何时,新兴车企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阵“速度风潮”。从华为的智能汽车到小米的SU7,互联网企业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迅速杀入传统车企占领的市场。尽管这些车企在科技感和市场营销上,借助了年轻一代的流行趋势,但这种技术为先、责任为后的态度,注定了它们无法一蹴而就。

做汽车,绝不是仅仅做一个“移动的电子设备”,它涉及的是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包括设计、制造、测试和品质控制等多个方面。而在这些基础之上,最核心的,是“安全”二字。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时,或许会被那些“0-100公里加速”或“颜值在线”的数字所迷惑,这些不能成为忽视安全的借口。购买一辆车,不仅仅是买了一个炫酷的外壳,你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平安买单。

这一点在小米的宣传中似乎被完全遗忘了。“速度是信仰”与“颜值为先”也许能够迎合某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它们却将车主的安全抛在了脑后。这种轻率的态度,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为何“安全优先”成了最可怕的质疑?

大家总是对新技术、新设计心怀期待,因为它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潮流和时尚。当“未来感”冲击到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时,它的光辉似乎就会褪色。每一辆汽车,不论其外观如何美观,动力如何强劲,都应当具备最基本的——救命的功能。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任何车企必须面对的挑战。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其实,“安全优先”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许多传统车企早已将安全性做到了极致,自动驾驶、碰撞测试、紧急刹车等技术的普及,都是为了确保车主在最危险的时刻可以生还。而这些传统车企并非一开始就做到了完美,而是在数十年的不断迭代中,一步步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而小米作为一个后进者,在这一点上却选择了“快速响应”,选择了“潮流第一”,将“创新”与“速度”摆在了比“安全”更高的位置。这种忽视安全的行为,最终成了致命的“设计失误”,让品牌陷入了巨大的舆论风暴。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你可以造车,但你不能拿命开玩笑

在这场关于小米SU7的舆论风暴中,真正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小米这一家车企,而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新兴车企敢于挑战传统车企,敢于以科技改变汽车世界,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正如第一财经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媒体的责任在于“替普通人问出那句:你们有没有把我们的命当回事?”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小米汽车的“安全”似乎成了它唯一的盲点,第一财经连发四篇重磅文章,把小米汽车架在火上烤。直到事故发生,直到股价下跌,才匆忙表态:“安全是一切”。可是,这句话此时听起来像极了考前才匆忙翻开的课本,这一切的反应都显得有些太晚了。

知名媒体发出灵魂三问:别让第一台车,成年轻人最后一台车,企业的良心不要失控-有驾

正如“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一样,它的汽车也应当以“为生命而生”为根基。车主的生命,不应当在一次“优雅”的设计中被牺牲。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不需要成为新技术的“首批体验官”,更不希望成为试错的牺牲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