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汽车产业起步于1952年,当时一群汽车人提着马灯,住进十堰的芦席棚,在荒山野岭中敲打出中国第一辆完全自主控制的军用越野车。 这段艰苦的创业史为湖北奠定了汽车工业的基础,也让“东方底特律”的名号响彻全国。
2017年,湖北汽车产量达到266.61万辆的历史高峰,位居全国第四,每十辆国产车中就有一辆产自湖北。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席卷,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湖北因路径依赖一度陷入困境。 2023年,其汽车产量排名跌至全国第13位,甚至被湖南、河南等省份超越。
为了消化燃油车库存,湖北曾在2023年率先掀起大降价潮,这一无奈之举暴露了其转型的艰难。 然而,低谷之后,湖北很快在新能源领域找到了新方向。
2024年,湖北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正式跨入“万亿俱乐部”。 这一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6.5%,较2023年提升近15个百分点,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东风汽车作为湖北汽车工业的核心力量,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2024年,东风终端销售汽车25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86万辆,同比增长64%。 岚图、猛士等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市场表现稳步提升,岚图汽车2023年全年产销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1.6倍,2024年更是冲刺10万辆目标。
湖北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布局也为产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宁德时代宜昌基地、中创新航武汉工厂等项目的落地,使湖北初步形成了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电芯和PACK企业、下游回收利用的完整动力电池产业链。
湖北的逆袭离不开一群从这片土地走出的新能源领军人物。 雷军,这位来自湖北仙桃的商业巨擘,毅然投身造车事业。
为了打造高品质汽车,他借来170辆车逐一拆解研究,甚至考取赛车执照苦练漂移技术。 小米SU7横空出世,75个月交付30万辆,在纽北赛道的表现甚至碾压了保时捷和特斯拉。
何小鹏,从湖北黄石走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小鹏汽车。 他致力于飞行汽车的研发,推出全球首款纯电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其创新性被业界认为超越了马斯克的概念。 尽管小鹏汽车经历过艰难时期,但始终坚守技术创新,如今稳居新势力榜单前五。
在电池技术领域,湖北荆门走出的刘金成创立了比宁德时代早十年的电池公司。 2005年,他的公司曾为国家电网改造供应三亿多块电池,如今虽自嘲为“二线电池厂”,但仍坚守电池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许开华,荆州人,从垃圾堆里闯出了百亿产业。 在别人纷纷出国抢矿时,他专注于电池回收。 在最艰难的时刻,实验室面临断电危机,但他坚信电池回收的重要性。 如今,他在荆门的回收线每天提取40吨锂金属,相当于少开采2000吨锂灰石,有效缓解了中国钴镍资源被卡脖子的困境。
湖北汽车产业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完整的产业链和集群生态上。 湖北已形成25家整车企业、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过95%。 2022年,“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武汉经开区是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这里拥有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汇聚着1200余家零部件厂商,构建起全球罕见的完整汽车产业链。
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岚图知音从东风云峰工厂下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 这家工厂每118秒就能下线一辆新能源SUV。
面对合资车和燃油车产销量的断崖式下滑,“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奋力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 2024年建成投产两个新能源整车厂,平均每个月投放一款新车,产品矩阵实现主流、高端、豪华全覆盖。
智能网联是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 湖北正以东风汽车为龙头,加大产业链布局和科技创新力度。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和十堰市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目前武汉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突破3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在技术突破方面,东风汽车牵头研发的车规级芯片DF30改写了中国车规级高性能MCU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这款芯片不仅适用于传统燃油车,也可嵌入新能源车三电系统,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东风公司还打造了完整的智能驾驶技术矩阵,并联合华为开发了“全新一代天元架构”,在岚图、奕派等自主产品上推广应用。 全省初步构建了覆盖车规级芯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软硬件创新和服务主体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00家。
湖北汽车产业在海外市场也展现出强劲势头。 2024年一季度,东风乘用车三大产品序列品牌累计销量4.78万辆,同比增长32.4%;岚图汽车累计销量2.6万辆,同比增长59%,海外订单同比增长205%。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