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价首次突破60港元大关,站上61.45港元,单日涨幅超过8%,创下历史新高,市值单日暴涨近2000亿港元。这一惊人表现背后,是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YU7的强势登场——开启预订仅3分钟,大定订单量便突破20万台,1小时内飙升至28.9万台,刷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速度纪录。
YU7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款被定位为“豪华高性能SUV”的车型,以25.35万元的起售价直面特斯拉Model Y,却在配置上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全系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标配激光雷达、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和算力达700TOPS的英伟达Thor智驾芯片,实现了“入门即顶配”的诚意。其Max版本零百加速仅需3.23秒,被称为“80万元内加速最快SUV”,而标准版CLTC续航高达835公里,大幅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YU7并非单纯追求性能参数的堆砌,而是深度融合了小米独特的“人车家全生态”理念。通过与小米手机、AI眼镜、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联动,它实现了跨设备体验的闭环。例如,用小米AI眼镜拍摄的照片可实时同步至车机大屏,车载磁吸轨道支持扩展运动相机、投影仪等配件,甚至可通过语音控制在车内操控家中的智能设备。这种生态协同能力,成为小米面对传统车企竞争时的“护城河”。
市场对YU7的强烈反响,也折射出消费者购车心理的转变——从盲目崇拜国际品牌,转向更理性关注产品实际体验与价值。一位资深米粉表示,结合售价与生态体验,如果有购车需求会优先考虑YU7。甚至黄牛市场也再现活跃,代抢费用高达2000至10000元,反映出市场对这款车的高预期。
然而,火爆订单的背后,小米也面临着“甜蜜的烦恼”——产能与交付的巨大挑战。目前小米北京工厂年设计产能约30万辆,需同时满足SU7和YU7的生产需求。部分版本交付周期已延长至50周以上,这意味着一些车主可能需等到2026年才能提车。面对此情况,小米正积极协调供应链,加速二期工厂投产及三期工厂规划,以期尽快提升产能。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YU7的成功进一步强化了小米从消费电子巨头向生态科技车企的转型。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营收同比增长47%,手机业务连续19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自研芯片玄戒也已量产。雷军宣布未来五年将再投入2000亿研发费用,其中汽车业务占比超40%,彰显了小米All in汽车的决心。
小米以其独特的生态思维和产品定义能力,为行业提供了“科技公司造车”的新范本。其“硬件可拓展、软件可迭代、生态可生长”的理念,很可能再次成为同行借鉴的方向。而随着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等充电网络的互联互通,其用户体验还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小米而言,YU7的发布是其构建“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一款车,更是一种未来智能生活方式的载体。如何持续打造打动人心的产品,并妥善解决产能与交付的挑战,将决定小米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真正站稳脚跟,开启新的增长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