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抬头看屏幕,发现8月份的紧凑型轿车排行榜真是让人一阵嘴角抽搐。
昨天和修理工聊起车,他吐槽:国产车这些年确实厉害,但别忽略一件事,油耗还是得看。我心想,这其实挺有趣的,因为油耗的差别,跟它们底盘调教、动力匹配甚至供应链上的某些环节都有关系。有次他开玩笑说:我家的本田油耗我都熟得跟自己家人似的,不像某些国产车,开久了还没摸透19个油表的真实数。
昨天我翻了翻我那堆旧笔记,看到去年某次试车记录:秦PLUS新能源在纯电模式2小时续航测试,体感约3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估算每百公里能耗达13度电——大概成本是0.4元一度(我没细算过,心算感觉差不多)。虽然新能源厉害,但燃油车的百公里成本就得比一比。假设一台家用合资紧凑车平均油耗6L/100km,最低1.2元/升(市里经常变,估计展开1.3更合理),每百公里油费大概7.8元。国产油耗可能能再低点,刚刚开始尝试节油配件,微调下或许能再低个0.2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国产车的油耗到底还差在哪?我总觉得某些车底盘调得不是特别顺,动力输出线性但不够聪明。似乎调校里的细节,其实是供应链上的一个微妙博弈——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发动机和变速箱调校的灵活性。这就像买菜,A供A料,B用B料,要按需调味。每个厂都在试图找到那段调味的平衡点。
我还记得去年某场试驾,有个朋友大呼:这车相较于合资车,最不爽的就是底盘感觉软塌乎,隔音也不行。可实际上同样价位的国产车,配置都不差,可为什么有人这么嫌呢?是不是因为供应链环节带来的不确定性?或者车厂对底盘设定的宽容度不一样。
这就像买衣服,价钱一样,有些国产品牌的料子也不差,但做工细节处理得不好,穿起来总感觉怪怪的。我理解,调底盘也是这个道理。工艺掌控、材料选择,要细水长流地精雕细琢,而不是一刀切。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我们对国产车那么宽容?大部分车的研发投入明显追赶合资,但很多工厂的试模、试车时间都还不够成熟。
另一个角度,研发的微调其实也是生活中调味的过程。比如一款车的转向感受,调得比别人圆润多了,开着就觉得顺;换个调调感觉拖泥带水,骑着就不舒服。那天,有个销售说:这车西安调校师傅很讲究,调到最舒服要两周。但实际上,调试的微差,可能就是拉开价格差中的那个差距。我在想:是不是很多国产车,调校就像做菜一样,怕麻烦,讲究快快批量生产(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国产车的竞争力,刚才说到销量榜前面,轩逸、朗逸、速腾那些稳如老狗。有人说:谁还买那古董车?其实我理解,市场需求很细腻,有人喜欢实在、有保障的感觉,哪怕油耗和配置普通点。就像有的朋友说:我买车就是要稳,就这价钱,能撑几年。这其实也说明,国产车如果把握好亲民的定位,也能在实用派市场站得住脚。
我还注意到排名第八的艾瑞泽8,算是国产品牌中比较新颖的那款,销量能排那样,说明强势品牌背后并不一定意味着唯一,实际上,想想那些被淘汰的车型,去年还在热销,今年已经掉队,反映的其实就是市场的迅速变动。比如去年那款卖得不错的三菱L200,现在倒是少有人问津。
问题来了,就是开发周期和供应链的时间差。你想想,一台车的研发,至少得两三年,供应链更不用说。工艺和思路一次性稳定下来,压力大不大?能不能像做面包一样,反复调试,做出一款既节省成本又得人心的配方?这其实挺难的。我猜测:国产车为什么能迅速崛起,部分原因是快速试错+成本控制的战术。我的天,当然你说完美无瑕,那是不可能。
说到试错,我突然想到自己买车时的那种心情。买之前,总觉得:这次一定挑个靠谱的。但开一段时间,问题就像突变的天气一样,突然多了好多。刚开始试车,总觉得那辆舒适、静音做得不错,但实际用车中发现,悬挂略软,可能惯了硬朗的底盘。这个惯差异,其实很微妙。
回头想:国产车的硬核竞争,是不是在于成本控制和供给链的弹性?某些成熟的供应链环节,就像组装一台机械手,哪里缺掉件了,整台机器就停工了。反过来说,如果供应链不稳,调校再高明也白搭。就像饭馆里,原料不及时,菜就做不出来。
我靠,忽然想到个问题:国产车是不是还欠缺品牌信任这块牌子?就像我朋友买苹果手机,总说:虽然苹果贵,但用着放心。国产车,不能光靠性价比冲场,还得在信任上多下一点功夫。
不过新势力推出来的造车套路,确实在某些方面赶超了国外一些传统制造。而且,消费者的心理也变了,更愿意给国产品牌机会。问题是,什么时候国产车能像苹果那样,把细节做到极致?我还能记得,好几次车内小配件出现奇怪的异响,自己找台车、拆拆装装,然后才发现是装错了件。那种秒懂很重要。
呃……我差不多扯了这么多。说到我其实挺好奇一件事:下次买车,是不理解油耗、调校,还是更看重品牌信任感?而且……国产车,到底还能走多远?或许,最终还是那辆车上最后掉落的一个细节决定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