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老国标广告还热,厂商清库存难,买家看重过渡期

要说最近电动自行车圈子里啥话题最“上头”?许多小伙伴都在各种贴吧、朋友圈里丢出同一个大写加粗的疑问:“咋回事?9月新国标都铺开执行了,咋还有那么多城市,尤其是一些非一线区域甚至城乡接合部,大街小巷还是满屏幕各种老国标‘超标车’广告狂轰滥炸?”

这事一琢磨,真不是简单的“商家不知法”或者“厂家没跟上政策”,背后的猫腻,还真能搅出一锅乱炖。

摆明了,新规已经落地,标准明晃晃——速度有上限、电池不能随便大、造型必须规范化。

按理说,商家就该蹲着新规撸货,厂家也该老实研发合规车型。

偏偏现实中,有人推着一堆“大容量”“极速”老款电动车,仿佛在跟政策比比谁能玩出新花样。

你说神不神奇?

其实仔细刨根问底,这玩意儿还真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一刀切,不服气的可以想想,真要是哪个厂商连法规都不当回事,走上明目张胆触线的路,大概率不是“胆大”,更可能是背后还有什么没被看见的隐情。

暂且收起“指责”的冲动,话得从头唠唠。

人家厂家的苦,说出来未必有人懂。

2019年以前,市面上那些电动车主打就是“老国标”的宽松。

能跑快、能跑远,电池越大越是王道——谁还不想多便宜点买台能飞的?

结果新规一来,厂家的生产计划、仓库库存统统给砸了个趔趄。

你可以想象这么一幕:

几百辆、几千辆“超标王”“极速侠”堆在库房里,厂家盯着那一排排,还能随手抓来开两圈的车,心头只有一个词:压货。

不卖出去就是血亏。

资金链紧绷,老板愁得都开始背九九乘法表了。

这时候政策规定划线归划线,可实际上各地执行力度真没法做到一刀切。

尤其一些管理“松弛”的城市,商家还会打出“最后的窗口期”,来场冲刺清仓,甭管你买了之后能不能上牌,能卖出去就先把窟窿补了。

这可不是“钻空子”而已,完全是现实利益驱动下的无奈选择。

说白了,厂家的算盘就是借着“灰色地带”,攒回些成本。

你能怪他们吗?

规则太新,执行又有缓冲期,谁不想趁着这波赚点最后的钱?

当然,商家和厂家使劲鼓吹老国标电动车也不是全靠卖惨。

他们有自己的高招。

你会发现啊,那些旧款电动车宣传词简直“无敌”:

动不动标榜比新车跑得快、带得远、拉得多,仿佛一辆顶仨,谁不动心?

速度快?

新规死死按着最多25km/h,好多人嫌太慢,老国标分分钟起步30km/h,飙起来还真有点小摩托的感觉。

电池大?

新款一般标配48V、12Ah,你想骑远点都发愁。

老国标车随随便便塞进个60V甚至72V,更别说那种“电池巨兽”,续航里程直接翻一两倍。

电动车老国标广告还热,厂商清库存难,买家看重过渡期-有驾

载重呢?

车架用料更厚,后座贼宽,你要拉两箱水、载个人都不带打怵。

价格还特实惠。

厂家清库存,商家推过渡期,价格一压再压,小区门口、中介旁边、“一手车低价甩卖”标签能晃得你眼花——你说有点诱惑没?

很多消费者也是一看跟新国标的价差,心思活蹦乱跳:反正过渡期还能骑几年,便宜买个强力老国标,何乐不为?

这里还藏着一个很“套娃”的销售套路,那就是“过渡期”。

新国标是铁律不假,不过各地往往给老旧车辆规定了临时使用窗口。

车主可以登记上临时牌照,过渡期内老国标车一样可以畅行无阻。

商家就揪住这一点,营造一种紧迫感:

“赶快买吧,今年还能上牌,过渡期能用三年!”

你一听三年,瞬间觉得“能骑这么久,划算!”

更有甚者,生产批次晚的还能补个备案,明明政策准备收口了,商家的话术却抓紧把“最后的机会”说得跟掏货一样抓紧。

不得不说,这招还真有效,很多人就这样被“窗口期”诱惑,买了老国标车。

可谁知道,如果过渡期到头,这车到底咋处理?

回收站还是自己存仓库?

这一笔账,估计买的时候很少有人算清楚。

再有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各地监管不完全同步。

毕竟中国地方广袤,各种政策落地有快有慢,城区管理严,郊区乡镇“松驰有度”。

有的地方城管、交警上街查得勤,超标车见面就拦。

有的地方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牌照管得宽,商家继续高调推广。

有的人不怕查,觉得本地其实没啥事。

有的人头铁,压根不知道新规是啥鬼玩意儿。

这种管理上的“真空地带”给了商家不小空间。

正规车走流程,超标车也能“走一段”,真不知道最后是政策赢还是“灵活操作”赢。

所以说,不是厂家不想转型,而是在过渡期和监管缝隙里,清库存才是硬道理。

别忘了消费者自身的认知区别,也是一个大坑。

很多人对“新国标”三字印象模糊,一听临时牌照,以为就是正常合法。

更别说啥“过渡期”到底多久,牌照是不是永久,很多买车的根本没花心思研究。

商家一句“现在买还能上路,随便用几年”,消费者一听就放下戒心。

谁还会深究:“合法骑行到底能撑多久?”

再加上老国标车各方面参数比新车美观强劲,安全隐患的说法在商家嘴里成了“夸张宣传”——一买一卖,误区自然滋生。

就是想图个痛快,“管它三七二十一,大家都骑,咱有何不可!”

说出来你可能还不信,一些电动车论坛里,连答主都含糊其辞:“过渡期没说死,能骑就骑。”

这让很多新手消费者更吃了定心丸。

至于一旦期限到头不能用,只有等到那一刻才发现“凉凉”。

可以说,商家在新旧国标之间摇摆,实质上是一场现实利益、监管差异、消费习惯和政策演变的多方拉锯。

这花式操作表面看像铤而走险,骨子里却掺着无数现实的无奈。

电动车老国标广告还热,厂商清库存难,买家看重过渡期-有驾

但,老国标车的那些被吹上天的性能真就能“永远领先”吗?

别忘了,安全隐患是硬伤。

速度快但制动系统未必能跟上,紧急刹车摔个大跟头不是段子是真有发生过。

车身重,爬坡又猛,可遇到地面湿滑、制动距离增长,事故率直接拉升。

新国标车虽然有点“慢吞吞”,但稳定、安全性从理论到实际都优于老款车型。

你看身边很多骑电动车的师傅,宁可新品慢点,也要正规牌照——不是怕查,是怕出事没人管。

而且国家政策明摆着,过渡期不是无限拖延,到期必然全面收口。

电动车老国标广告还热,厂商清库存难,买家看重过渡期-有驾

超标车到那时候不仅要禁行,还可能面临强制报废,甚至罚款。

三四年后你再看,曾经那些牛哄哄的“超标车”,也得乖乖下岗。

谁再用就是“顶风作案”,你说划不划算?

当然,有些商家为了追底线,连新国标车也开始搞抽签卖号、价格虚高,小区里“牌照稀缺”的乱象也没少见。

总之买电动车这事,现在可不是简单“哪款跑得快就买哪款”。

你还得看牌照、合规、安全、未来政策变动能不能追上。

一番分析下来,甭管是厂商为清库存着急、商家想多赚一把、消费者图一时痛快还是地方政策把空子留得够大,选车这事,终归绕不过政策和安全这两关。

谁都不希望花了钱成了“过渡期炮灰”,更不想骑个“极速王”一夜违规。

可以说,老国标车那些“优势”只是短暂窗口红利,谁真把它当未来保障,那就是现实版的“期望落空”。

图便宜买,值得再权衡权衡。

图拉风买,安全必须重新盘算一下。

如果真想玩得长远,最好趁新国标落地,多花点心思,牌照合规优先,免得坐等下一个“政策收割”。

你要问现在到底选啥靠谱?

悬着的心最好放到实打实的国标合规上。

毕竟政策这东西变起来比电动车加速还快。

老国标车眼下或许还能抢点草,但谁也保证不了这路能走几步远。

未来会不会买车又得大改一轮,谁都说不准。

稳定才是王道,别让一时冲动坑了自己三五年。

各位电动车爱好者,你如何看新国标施行下,老国标车的大力推广?

会不会选择“窗口优势”,还是更倾向合规合法?

等你来支招,咱们评论区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