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开电动车的,谁没遇到过电池衰退这事?不少人买车的时候满心欢喜,以为能开个十年八年,结果三五年下来,续航直接打骨折。消息一出,朋友圈里各种吐槽。面对这些声音,车企甩锅那可真是一套一套:要么嫌你老用快充,要么嫌你过度加速,要不就顺手把原因全推向车主习惯问题。
这事啊,真让人想问,电池衰退得这么快,主要是用的人不讲究,还是做车的怕麻烦、偷工减料?谁都知道,买车本来就该——充电、用车舒心,谁会想着天天琢磨怎么养电池,稍不留神就心疼自己那几度电?说白了,问问身边的亲戚朋友,咱换燃油车的时候,有几个关心汽油机怎么暖机、怎么保养进气门?大多数人就是正常开,按保养手册来,车出问题了还不是厂家担责?可到了电动车,这锅一下子全让车主背了。
咱不妨算一笔账。磷酸铁锂电池说能循环2000-3000次,按平均2500次算,一次充500公里,理论上125万公里。三元锂电池也是,这么一推算,75万公里没问题。谁家一年跑十万公里?网约车司机可能还行,普通家庭一年两三万就算多的了。这么推理下来,电池其实够用五六年起步,最长十年顶天——如果一切理想化的话。
可现实是啥?有些新车两三年下来,续航缩水三分之一,电池电量不到新车时的70%。这问题纯粹全赖车主吗?见过有人老年养生局养电池的,充电只到80%,从不快充,出门不踩大电门吗?也有,不少人确实挺在意,但他们电池照样衰退,就像精打细算的抠门家庭,怎么花钱都存不下积蓄,心里是明白的——这锅真不全是自个儿背的。
工程师的解释一套一套,建议总是那几招。日常别把电量用光了,20%以下赶紧充,充到80%差不多得了,偶尔快充没事,别老快充;平时莫猛踩加速,换句话说,你得像老爷车似的呵护它。可问题是,这种用车方式,和十年前用老年手机有啥区别?别说现在满街新势力新能源品牌宣传的“产品力”、“智能化”,理解意思就是说能不能让咱买车不用变成半个汽车工程师?咱想用省心的,不是买个新学生来再读一遍物理课本。
有人会反驳,说油车不是也要求用好油吗,发动机也要保养?是,但那是保有常识,一般人三五千公里才去趟4S保养,剩下开得再烂,没人让你考中级技工证。可电动车这明明是给咱寻常百姓开的好嘛,咋就成了试验田?为啥不能靠车本身的技术解决问题?
说穿了,现在绝大部分问题都落在电池管理系统这,把电池健康全放给了车主自觉。为啥不和苹果手机学学?你想怎么充,手机控制峰值电压,自己缓慢充电,谁会每天抱怨手机电池废了?车企完全可以做的事情,非得让用户背锅,是不想花钱,还是没那个本事?
再说,电池管理系统完全能为车主提供保护措施。你喜欢快充?可以,但电池管理系统完全可以自动检测温度、输出限流,让每次快充也不至于对电池造成致命伤害。你日常需要用到10%以下的电量?行,但管理系统可以提前警告,并像手机“超级省电”模式一样降低输出。至于平常充电充到100%,完全可以手机app上设定最高充电比例,实在要冲满管理系统啥技术做不出来?
特斯拉做得好就是例证,他们电池衰退慢,靠的其实就是系统自控。在Model 3、Model Y这样的车里头,你看似把电量用完了,其实管理系统还给你“留备胎”——表看剩2%,实际上电池还剩10%。你想极限加速,它硬件允许,但软件会不会背后偷偷管控输出,早就精密得很了。这说明高水平的自动保护是能做到的,只要车企愿花钱、技术跟得上。
再说一句,如今中国大多数电动汽车厂商,技术基础和资本底子一对比合资品牌,确实还差点意思。大家都知道车是“半成品”,得靠OTA升级后续弥补,总有漏洞要走弯路。于是成本和利润一扣算,能简单点就省事点,管理系统做得能用就行,赔点保修也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消费者成了小白鼠,没人真把顾客当大爹。
现在不少厂商,自家宣传玩命“高智能”、“极致性能”,卖点是3秒破百没问题。但仔细想想,家用车天天三秒破百有啥用?那真想玩,买个玩具都能跑。其实,咱们普通老百姓最在意的还是可靠耐用、省心省力,不想当小白鼠,不想天天琢磨怎么维护电池健康。哪怕你把动力限制得温顺点,只要能保电池寿命长些,大部分人也是愿意的。
更关键的,电池本身的质量,说白了,还是看厂商敢不敢用好材料。你敢用松下、宁德时代最顶级电芯,敢真心做一套完善的水冷散热系统,这些成本一上来,电池健康状况怎么会差?现在国内很多新势力品牌,逼近交付目标赶场子,能省则省,能快点交就快点交,该有冗余不设,监控保护交给软件大概一做,结果就撑不住用。不少老车主一换新车,续航打对折,剩下只能二手价贱卖,谁又真心愿意自家车过了三五年就得废?
再说使用环境,中国气候变化比外国复杂,中国夏天动不动35度高温,北方零下二十,电池自然受伤害更大。厂家明知道不同环境下衰退搞不好会成灾,还不从技术上做出应对,没更新管理策略,也不肯下力气优化电芯结构。遇到问题,能推就推,“那不是我们的错,是你不会用”——这就是责任心和诚意的区别。
再提一句,也得承认,有的车主真是“用死电池不偿命”。年年全快充,充到100%,剩1%才去找桩,天天大电门猛踩,还有暴晒、冷启动……这种确实比普通人快掉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用车用得像用微波炉”——插电开门走人,谈不上折腾。如果连这种普通用法都守不住电池性能,那车企该思考思考自己了。
问题根子其实不难总结。如果说技术还没到,车企最好直话直说,别学家电卖场那一套。你要是本事不大,还真要靠大家用得讲究点,那麻烦提前说清楚。或者价格干脆相应实惠点,别把所有后果都扣给车主。如果你信心满满,那就该给用户一颗“傻瓜电池”,让大家尽情放心用。再大的动力储备、再智能的算法,没有扎扎实实的“冗余”和“防傻”设计,大众只会用脚投票,用社交网络口诛笔伐。
最后说一句,别把消费者都当“小白鼠”。电池衰退快究竟是用户不讲究,还是厂商没本事,明眼人一看都懂。谁愿意买台高科技产品,然后天天被厂商“技术不成熟、用法有讲究”来甩锅?电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考科普证”的。真正的品牌不会只盯着眼前销量和成本,更得把用户体验和质量生命线放在第一位。否则,风头一过,坑过一次的用户还信你啥?与其指望大家变身“电池养护工”,不如痛痛快快把电池保护、管理系统做好,“让技术解决麻烦”,这才是正道。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