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辆不敌九百万!中国汽车利润困局背后的突围之路

三千万辆不敌九百万!中国汽车利润困局背后的突围之路

——从“规模狂欢”到“价值觉醒”的产业长征

一组刺痛的数字:产量与利润的倒挂

2025年贝壳财经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对比:中国年产销3000万辆汽车,利润总和竟不敌日本丰田一家企业。数据显示: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达2337亿元,全球销量约1040万辆,单车利润约2.29万元;

  • 中国19家上市车企2025年总利润仅850亿元,单车利润低至8000元,不足丰田的1/3。

更严峻的是,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2年的5.7%一路下滑至2025年的3.9%,远低于工业部门平均水平。当“全球第一产销大国”的光环撞上“增量不增利”的残酷现实,中国汽车业正面临一场静悄悄的利润危机。

三千万辆不敌九百万!中国汽车利润困局背后的突围之路-有驾

丰田的“利润护城河”从何而来?

  1. 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教科书
    丰田创立70余年的TPS(丰田生产体系)将“消除浪费”刻入基因:

  • 供应链付款周期仅54天,远低于中国车企的170-275天,现金流效率碾压;

  • 通过“原单位成本管理”细化到每个零件、每道工序,实现全流程降本。

  • 全球布局:抗风险“利润网”
    丰田在北美、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均衡布局,即使在中国销量下滑,仍能靠全球高端车型(如雷克萨斯)维持高溢价,单车利润达13万元,是中国品牌的7倍。

  • 技术延展性:混动撬动盈利支点
    混合动力车(HEV)2024年增长24.5%,成为丰田利润引擎。其电池、电控技术可无缝延伸至电动车领域,为转型预留空间。

  • 中国车企的“三块短板”

    1. 技术空心化:利润被供应链“抽走”
      “别人造发动机、变速箱,我们买;别人做高端芯片,我们还是买。”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供应链利润流失超60%,车企沦为“高级组装厂”。

    2. 价格内卷: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为争夺市场份额,新能源车企掀起惨烈价格战:特斯拉Model 3三年降价12万元,部分企业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全行业利润率被压至“刀片般薄”。

    3. 品牌天花板:困在低端市场
      3000万辆销量中,10万以下低端车占比过高,而冲高端的尝试屡遭挑战。比亚迪单车利润仅0.94万元,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成为硬伤。

    突围路径:从“拼规模”到“挣价值”

    1. 技术破壁:握住自己的“利润钥匙”

    • 宁德时代2024年净利润507亿元,超过10家盈利车企总和,证明核心技术的议价权;

    • 政策层面,《美丽中国计划》要求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50%,倒逼企业突破三电技术。

  • 出海淘金:寻找利润蓝海
    中国出口单车利润可达3万元,是国内的3.75倍。比亚迪、吉利等加速布局东南亚、欧洲,以差异化产品打开溢价空间。

  • 重构竞争逻辑:告别“赔本赚吆喝”
    国家发改委已发声整治“行业内卷”,推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正如黄奇帆所言:“所有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在于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

  • 写在最后:阵痛中的觉醒

    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性拐点:

    当产量数字的狂欢退潮,利润的礁石才会浮现。

    丰田用70年打磨的精益体系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流水线上的千万辆汽车,而是流水线背后,每道工序里流淌的智慧与价值。

    您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应如何突破利润困局?欢迎在评#夏季图文激励计划#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