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利银河M9的官图在5月22日释出时,朋友圈里那些汽车发烧友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欢。"六座""AI""混动"——这三个关键词就像三把火,把他们的热情烧得噼啪作响。可看着这些被科技名词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新车,我总忍不住想问:在这个连汽车都要标榜"全能"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正在被技术异化?
记得二十年前,一辆桑塔纳就能让全家人欣喜若狂。那时候的汽车广告多实在,说的都是"空间大""省油""耐用"。现在倒好,每款新车不带上几个英文字母都不好意思出门。M9的"M"被解释为"Master""Mountain""Moment",听起来浪漫得像首诗,可消费者真正在乎的,不还是这车能不能装下一家老小?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活像给汽车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更讽刺的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的时代。M9号称能通过AI理解驾驶者的意图,可我们连隔壁邻居姓什么都说不出来。车上装了11合1的智能电驱,但多少人的家庭关系已经支离破碎到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当车企在米兰搞全球首秀时,那些真正需要六座车接送孩子的普通家庭,可能正在为油价上涨发愁。
说到"全能型选手"这个定位,简直是对当代人焦虑的精准打击。现在的汽车要能载客、要智能、要环保,就像要求一个现代人要会赚钱、会带娃、还要八块腹肌。我们发明各种技术来解放双手,结果把自己活成了最忙碌的一代人。M9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名字起得气势磅礴,可再先进的自动驾驶,也解不开现代人疲于奔命的困局。
我认识一位网约车司机老张,他开的是一辆跑了二十万公里的老捷达。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换辆新能源车,他苦笑着说:"这车虽然旧,但修起来便宜啊。现在那些智能汽车,换个零件都要去4S店挨宰。"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车企追逐科技高峰时,普通人的用车成本也在水涨船高。
看着M9宣传图里那个宽敞的六座空间,我突然想起上周在地铁上看到的场景:一个年轻妈妈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拉着行李箱,背上还背着个鼓鼓的双肩包。她需要的或许不是什么AI大六座旗舰,而是一辆价格实在、空间够用的普通家用车。当车企都在标榜"科技高峰"时,是不是也该有人关心下"民生洼地"?
说到底,汽车终究是个代步工具。再多的智能配置,也替代不了它最基本的属性。与其在营销话术上绞尽脑汁,不如想想怎么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成为科技的奴隶。下次再看到这种"全能型选手"的宣传时,我们或许该多问一句:它到底解决了什么真实需求?还是仅仅在制造新的焦虑?
毕竟,评判一辆车的价值,不应该看它搭载了多少个英文字母,而应该看它让多少普通家庭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在这个被技术裹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的勇气——就像那辆朴实的老捷达,虽然不够智能,但足够真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