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电动车背后 丰田章男的焦虑与野望

#七夕两天一夜游攻略#

炮轰电动车背后 丰田章男的焦虑与野望

丰田章男又开炮了。

这位丰田汽车的掌门人。

再次将矛头对准电动汽车。

“低级产品”。

“过度炒作”。

他甚至呼吁抵制。

但讽刺的是。

就在他炮轰的同时。

丰田宣布在上海独资建厂。

专门生产电动雷克萨斯。

计划2027年投产。

为何如此矛盾?

让我们深入探讨。

一、炮轰背后的逻辑与焦虑

丰田章男并非盲目反对。

他有自己的理由。

日本电力结构依赖煤炭和天然气。

如果全部转向电动。

碳排放可能不降反升。

基础设施改造代价高昂。

14万亿至37万亿日元。

约合1350亿至3580亿美元。

这是一笔巨大投入。

日本充电网络极其薄弱。

仅3万个充电桩。

平均4000人共享一个。

对比中国。

826万个充电设施。

1800人共享一个。

差距明显。

用电成本也是问题。

日本电价为中国的三倍。

充满一辆Model 3需150元。

快充功率仅几十千瓦。

在中国动辄200千瓦以上。

用户体验天差地别。

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丰田自身的战略布局。

几十年深耕混合动力和氢燃料。

HEV混动累计销量超2000万辆。

炮轰电动车背后 丰田章男的焦虑与野望-有驾

氢燃料电池车Mirai早早面世。

但中美全力押注纯电。

让丰田技术积累突然“过时”。

不甘心。

不情愿。

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二、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尽管炮轰不断。

丰田的电动化转型悄然加速。

计划到2026年推出10款新电动车。

2030年目标销量350万辆。

他们整合中国研发资源。

成立“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甚至将决策权从日本移交中国。

这是前所未有的转变。

他们推出“中国首席工程师”模式。

由本土团队主导开发。

铂智3X、bZ5等车型应运而生。

合作生态全面展开。

与宁德时代开发固态电池。

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

与Momenta合作智能驾驶。

甚至采用华为鸿蒙座舱。

丰田正在用中国智慧反击全球。

三、多重路径的纠结与探索

丰田从未将纯电视为唯一解。

他们坚持“多路径新能源战略”。

混合动力。

氢燃料电池。

纯电动。

三条腿走路。

混合动力曾是王牌。

但自主品牌插电混动崛起。

能插电。

配置高。

性价比完胜。

氢能源前景美好。

但中美不捧场。

炮轰电动车背后 丰田章男的焦虑与野望-有驾

基础设施推进缓慢。

Mirai全球销量惨淡。

上半年仅2328辆。

在中国售价高达74.8万。

比宝马5系还贵18万。

叫好不叫座。

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

能量密度提升50%。

成本降低30%。

计划2026年规模化生产。

但技术挑战仍存。

商业化道路漫长。

超级发动机也在研发中。

热效率目标60%+。

一升油理论续航100公里。

但实际应用需平衡性能与成本。

这些技术能否帮助丰田翻身?

尚待观察。

四、全球棋局与中国答案

丰田章男的言论。

如果放在日本本土。

有其合理性。

日本市场被日系品牌垄断。

新能源渗透率仅2.9%。

与中国超30%相比差距巨大。

产品选择稀少。

日产Leaf续航仅346公里。

Model 3售价高于中国。

消费者更爱经济实用的K-Car。

但全球市场不容忽视。

尤其是中国。

这里智能电动浪潮汹涌。

已成为创新策源地。

丰田深知其重要性。

“立全球 更中国”。

他们这样宣告。

不仅适应中国。

更要由中国定义全球。

铂智7搭载鸿蒙座舱。

续航突破800公里。

炮轰电动车背后 丰田章男的焦虑与野望-有驾

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

这是专门为中国打造的产品。

却可能引领全球。

五、启示与未来:转型没有退路

丰田章男的炮轰。

表面是抵制电动。

实质是争取时间。

为日本汽车产业。

也为丰田自己。

他们需要空间。

将混合动力价值最大化。

为氢燃料寻找出路。

加速固态电池突破。

但时代不等人。

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九大车企总和。

比亚迪电动车销量猛增。

甚至登陆日本市场。

老对手大众的ID系列也逐渐获认可。

丰田的挣扎揭示了一个真理:

汽车产业变革不可逆。

任何企业无法独挡潮流。

只能拥抱变化。

适应变化。

进而引领变化。

丰田正以中国为支点。

撬动全球智电革命。

下一个六十年。

能否续写辉煌?

答案在中国。

也在每一个抉择的瞬间。

转型路上

言行不一或许是策略

但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

丰田的摇摆

是传统巨头最后的骄傲

也是对新世界最深的敬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