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排队充电被骂“占着茅坑”|三年后我爸开着插混车来找我认错,那晚油箱里还剩43升油
凌晨两点,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
我车停在充电位上,后面一辆燃油SUV司机下来敲我车窗。“充个电要多久?”语气不太好。我说还得二十来分钟。他骂了句脏话转身就走。那会儿前面还有三台车在充,我排了快一小时。
现在想起来,那大概是2022年春节前。
去年国庆,还是那个服务区,我数了数——12个充电位,只有3台车在用。倒是加油站那边排起了队。旁边一哥们充完电跟我搭话:“前两年可不是这样。”
这三年,有些东西确实变了。
我爸去年10月提的插混车。他打电话过来,说:“你当时是对的。”这话我等了三年。当初他拦着我,说电车技术不成熟,说充电麻烦,说电池衰减厉害。我那会儿刚装好充电桩,每次回家他都要念叨几句。
结果现在,他自己算过账了。市区通勤用电,一公里一毛多。周末去郊区用油,也不慌。他那车综合续航能跑1200公里,比我那纯电实在多了。
但我没后悔。
家用充电桩装在地库,夜里九点半后谷电价格,一度三毛多。我算过,三年下来省的油钱够再买个充电桩了。原来那辆燃油车,市区油耗9个多,一年光油费就得一万五。现在电费一年也就三千出头。
续航这事儿,门道比我想的复杂。
头一年冬天,显示续航420公里,实际能跑300出头。我专门记过账,零下5度那几天,掉电特别快。后来发现,预热电池能好一些。现在第三年了,满电实测还能跑380左右,比预期好。
小区里有个车主,同款车比我早买半年。前阵子碰见,他说电池衰减不到8%。当然,他充电习惯比我讲究,很少充到100%,也不会用到彻底没电。我这么开,或许再过两年才能看出真实情况。
电池技术进步的速度,有点超出预期。
去年试驾过一款新车,销售说能量密度比三年前高了40%多。我没细究这数字准不准,但同样大小的电池包,续航确实长了不少。还有人说固态电池快量产了,具体哪年不好说,但听起来挺诱人。
充电网络的变化,感受最直接。
我常走的那条高速,当初只有两个服务区有充电站,还经常坏。现在基本每个服务区都有,快充桩也多了。上个月跑了趟长途,全程没排过队。
不过也遇到过麻烦。有次到了充电站,8个桩坏了6个。剩下两个还在排队。那会儿电量还剩15%,心里多少有点慌。最后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充上。
换电模式见过几次,确实快。
之前在换电站碰见一车主,进去不到五分钟就出来了。他说跑长途特别省心,不用等充电。但我问了问,换电站数量还是少,不像充电桩到处都是。选这个得看你跑的路线上有没有站点。
智能化这块,变化挺明显的。
我那车还是老款,中控屏反应有点慢,导航也不太灵光。最近陪朋友看车,新款的语音识别准多了,说个模糊的地点都能识别出来。辅助驾驶也更稳,高速上敢放开方向盘了。
但也别太依赖。朋友的车有次辅助驾驶突然退出,幸好他反应快。这些功能或许还在完善,不能全指望它。
价格这两年有点意思。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反而稳住了,有些甚至降了。我那车当时落地23万多,现在同级别的车配置更好,价格差不多。背后大概是产量上来了,成本也就下来了。
竞争确实激烈。前年还挺火的几个品牌,现在4S店冷冷清清。市场不会等谁,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最近听说有些地方在推绿电充电。
具体怎么操作我没细了解,但概念挺好。如果电车充的是风电、光伏发的电,那排放这笔账算起来就更划算了。当然,对车主来说感知不强,更多是个概念。
油车卖掉那天,我在车里坐了一会儿。
七年的车,毛病不多,就是油耗高了点。但算过账之后,还是决定出手。城里开,电车优势太明显。起步快,没顿挫,噪音小,停车也便宜。
不是说油车不行。跑山路、去偏远地区,油车可能还是更稳妥。但对我这种每天在城里转悠的人,电车确实更合适。
前两天我爸又打电话来,说他那插混车挺好,既能用电也能用油,两头不耽误。他现在一箱油能跑一个多月,大部分时候都在用电。
我说:“您当时不是不看好吗?”
他笑了:“人总得服老,也得服新东西。”
这三年下来,技术在变,市场在变,人的想法也在变。至于以后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挺确定——选车这事儿,得看自己怎么用。
别人说得再热闹,也不如自己开过才知道。
全部评论 (0)